參與廷推的人選有:左都御史,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寺卿、通政使,科道,國子監祭酒、五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成國公。
沒有廷議資格的官員們亦留在皇極殿中。如翰林院蔡宜,費敏政、周慎行等。科道言官: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斯、刑科給事中範錫爵、繁御史等。如皇族的漢王、魏王等。
昨夜賈環遇刺的事,彷彿沒有發生一般。
大約五百多人匯聚在雄偉、華麗的皇極殿中,見證著這歷史性的廷推。緋袍、青袍、綠袍,文左武右,一個個方陣如常朝時排列在殿中。殿外錦衣衛校尉侍衛。
齊馳一身緋袍,站在群臣班次之首,讓監察御史點名,見參與廷議的官員們都已到,簡單的道:“開始吧。”
廷推歷來是由吏部尚書主持,但此時,齊馳當任不讓。群臣推選出數個人選,給天子挑選。一般慣例是得票最高者會得到官職。當然,要看天子的選擇。
譬如明史:萬曆二十六年,吏部尚書蔡國珍罷免,廷推七人,李戴居末,帝特擢之。
吏部尚書殷鵬沒有和齊馳爭。他的威望,資歷都不如齊馳。齊馳有平定西域、漠北的大功。雖然京城人皆盡之,平定西域首功是賈環。但漠北之功,滅諸胡,亦是不世之功。
殷鵬目光微微下垂,看著殿中的金磚。想著他的心思。昨天晚上賈環來拜訪過他。宵禁,是賈環頒佈的,由衛所軍執行。當然不會禁賈環。
廷推的第一步,是由重臣們提出人選。而如十三道掌道御史、六科都給事中,僉都御史、國子監祭酒,這些人並沒有提名權。
吏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瀟丕率先開口,“齊大人,今日不同往日,乃是共議天子人選。天不無二日。本官認為,理當只選一人呈報給太后。”
太后是怎麼回事,朝堂裡的大臣們心知肚明!這只是個幌子!皇帝的人選,何時輪得到太后做主?
同時,廟堂諸公心裡都有數,楊皇后在賈環的掌控中。說是呈報太后,其實是呈報給賈環。廟堂大佬,沒有人是蠢的。但袞袞諸公還是願意走廷推程式,和賈環在規則內博弈!
第一,功名利祿,從古自今,有多少人看得穿?第二,這其中未必沒有“十年不晚”的隱忍心思。青史上比比皆是!第三,對賈環不滿的朝臣們,此時並不具備掀翻桌子的能力。
齊馳點頭道:“此是正理。”這局公正的話,令皇極殿中他的聲望再高几分。朝中不少人擔心齊總督和賈環沆瀣一氣。若是報上去數個人選,楊皇后直接選擇燕王呢?
…
…
群臣附和,確定只廷推一人後,大理寺寺卿李康適出聲道:“本官推選楚王。楚王為天子嫡子,天下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刑部侍郎施世俊、和漢王等人目光交流了一下。他們同屬保皇黨。
武臣陣列前排,北靜王水溶當即駁斥道:“嶺南至京中要等到何時?國家大事,豈可遷延時日?遲則生變。地方上未必不會亂。諸位不可不察!”
兵部侍郎占城候譏諷道:“那依水王爺的意思,直接推舉燕王好了。我們廷議什麼?”占城候此時為新武勳集團的旗幟。誰不知道北靜王和賈府世交?而賈環起兵的口號,就是立燕王!燕王是賈環的弟子,立燕王,和賈環自己當皇帝,有多大的區別?
北靜王不置可否,沒和占城候辯論。推不推燕王,不會由他口裡說出來。他有顧忌。
而皇極殿中一片譁然。費狀元出列,躬身行禮,懇切的道:“諸位大人,皆是國之重臣,豈可令我朝有篡位之事?”當即,出列聲援者十幾人。
齊馳神情肅然,掃視著群臣,道:“廷議之時,無關人等不得干擾廷議進行。否則逐出殿外。”將聲浪壓下去後,再道:“本官推舉宋王。宋王為皇長子。以禮法而言,理當繼位。”
這個提議,不少官員心中以為然。楚王距離京城太遠了。現在可並非明武宗時。等幾個月,只怕地方上不靖。
工部侍郎楊建天道:“本官推舉衛王。宋王固然為皇長子,然而其出身低下,其母不過為宮女,學問稀鬆,非人君之相。”楊侍郎與賈府有舊。他和賈政的私交不錯。
這句話,要是讓偏殿裡候著的宋王知道,估計殺了楊侍郎的心都有。賈環原來那個時空中,康麻子就是以這樣的理由,把八皇子給否掉。
這時,禮部右侍郎胡璁出列道:“楊侍郎的話,在下不敢苟同。若論身份尊貴,京中諸皇子誰比得上燕王?燕王為周貴妃之子。在下推舉燕王。”
曾經的紅人黨,以拍天子馬屁,後投靠華墨進升的胡侍郎這句話說的非常在道理。確實,若以母親的身份論,燕王最貴。但是,皇極殿中瞬間一片罵聲!
刑部左侍郎袁壕,右僉都御史李斯,俱是錯愕的看著胡璁。這…。然後,彷彿明白了。他們原為紅人黨中堅。以袁壕為首。後與袁侍郎分道揚鑣。
殿中,科道言官陣中,有人罵道:“胡秉用,你甘當為賈環走狗是嗎?”
胡璁對罵聲不以為意,反駁道:“燕王非天子血脈乎?”當年他為紅人黨時,科道言官們罵他的時候少了?
在爭吵一個時辰後,齊馳主持,以楚王、宋王、衛王、燕王四人為候選人進行投票。總計有四十六票,以宋王得票最高。燕王次之,楚王第三,衛王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