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低頭想想,問:“那上饒情形他可知曉?”
“上饒還在被婁賊圍著,不過並未圍死。婁自時的老營在城東,派了大將叫銀陀的佔據北面制高點吉陽山,和鳳山寨的官軍對峙。
信江和豐溪上最近有敵水軍往來活動,所以南面水道已經基本斷絕。
據孫守備說敵水軍已經運送數百敵人在信江北岸的龍潭寺登陸,截斷了鳳凰渡對面的渡口,他們現在只能從下坂渡過櫧溪河,然後從水寨東門水道進入豐寧王府後身的吉陽門。
這條路無論如何亂匪是沒法截斷的,除非他們有辦法把水營拔掉!”
“怎麼,上饒還有個水營嗎?”
馮三拍拍額頭,才想起李丹沒去過對上饒並不瞭解,急忙起身找紙張,李丹遞給他鉛筆,見他邊畫邊介紹。
金沙溪自玉山出,於十裡山稱饒水或饒江(也因其位處上游稱上饒江),到了這邊匯入玉琊溪、靈溪、北饒河、豐溪、櫧溪,水量加大河面寬闊,故櫧溪河口以下稱為信江。
上饒這地名李丹當年讀史,曾記得出現在東漢,後來孫權在饒水北岸擇地建城,就是最早的上饒城,取名以”饒水之上“為意。
上饒有山川之險、江河之便。北面倚懷玉山餘脈的吉陽山、茶山、鳳凰臺等丹霞高地、峰林,南有饒水、豐溪,東有北饒河,西有櫧溪河。
唐時城周七里許,前宋大水毀城,新建的子城僅三里,根本就是個軍鎮堡壘。南宋為戰備重新修築並增設水寨,前朝又毀。
到本朝重建了一個十二里的城池,開四門,東、南兩面有護城濠,寬丈二,深丈八。
西城濠很短,因為西側水多形成天然阻隔。
城牆最結實的部分在西、南兩方向,高兩丈六尺、厚兩丈三尺,最薄弱在北牆高兩丈四尺,厚一丈九尺。
城池依山勢、水形而建,城池形狀似一隻圓底的勺子,略呈橢圓。
西城牆外是星星點點的水泊,牆體也依勢而建顯得曲折、蜿蜒,大體弧形,西門就在弧度開始收向北的拐角上;
北牆建在高坡卻相對平直,甚至北門還建有北關,由北關進來大路直通廣信府府衙,少部分北牆折向東北再彎曲向南構成東牆;
東牆彎曲如半圓,城門和甕城在頂點處,東門裡大街直通位於四股頭(四股泉水匯聚之處)的縣衙、參將府、中軍署、演練場,再往前街北是文廟、街南有廣信府糧廳,門外護城河下船的官糧上陸後進東甕城、入東門,然後解往糧廳交卸;
繼續向南到北饒河支流上與南牆匯合;而南牆大部分沿著北饒河支流修築,將它當作了天然的護城河。
南門大街也最繁華,東連倉行街,西連南門市,北去府衙。門外的碼頭條石砌成,平安時節纜柱成林、千帆停泊,蔚為壯觀。
太宗皇帝靖難登基後,想到當初攻取上饒的不易,決定冊封其弟遵王的第五子為豐寧王,但宮室建在上饒,這也是本朝唯一封地和王宮不在同城的王爵。
豐寧王是以城為封的二字王,也就是郡親王,位在親王之下、郡王之上。
第一代豐寧王是個溫和的君子,不願擾民,就選了城外南湖北、龍潭湖東側這片建立宮室。
當地官員投桃報李,很“貼心地”又在宮城城牆外修了圈城牆,然後沿南湖東岸折向南兩端與舊城牆西北角通連,形成最寬處四十丈,最窄二十丈的夾城。
新開了城門叫豐慶門,也就是百姓口裡的北角門。
這樣上饒城整體看來,便似加了手柄,成為長柄勺子了。目前上饒全部城牆有二十四里,其中本城佔一半(夾城佔另一半)。
婁自時之所以把老營放在東面,因為這裡地勢開闊,擺得開戰場,而且這樣遮蔽了上饒與浙江的聯絡。
缺點在於這裡不說一馬平川,也是低丘平緩。對方在臺地高處望來,對自己指揮、排程能瞭如指掌。
而北面高地上派了手下去立寨切斷了與德興之間的聯絡。
不過從北山上鳳山堡寨未被攻下看來,要麼是官軍利用了地形優勢,要麼是北路敵軍未盡全力之故?
城南先有護城河,二百步外便是南門埠(碼頭)。地方狹窄無法排兵佈陣,所以賊軍只有水軍駐守並把守浮橋。
而西面到處是池沼、湖澤也不宜擺開做戰場,所以只需在龍潭寺放數百人,讓他們同時巡視、截斷南、西兩個方向對外來往即可。
雖然主城離廣信縣只有六里遠,隔櫧(zhu)溪河相望,但因敵人佔領龍潭寺距西門較近,且可深入西邊,這條路便不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