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flex,還是oppy戰術。
這些常用的小戰術,馬刺球員熟悉的不得了,可以隨時進行切換。
但戰術永遠建立在球員的個人能力之上,馬刺的很多戰術建立在鄧肯低位的強打能力上。
很多人不太明白什麼叫戰術基石,是不是所有戰術圍繞著他轉就是基石?
並不僅僅如此,因為戰術在場上不是萬能的,場上情況千變萬化。
不是你想跑戰術,就一定能跑出你想要的機會。
這時候,一個強力的球員,能在戰術失敗時利用個人能力兜底,甚至化腐朽為神奇,打出新的戰術配合來。
這樣的球員就可以稱之為基石球員。
鄧肯曾經是基石,就因為馬刺這些戰術不僅圍繞他。
在戰術打的不成功時,他還能迅速切換為低位模式。
利用簡單的低位進攻來兜底,甚至打出更為高效的戰術效果。
現在,鄧肯只是馬刺戰術的半個基石。
雖然大部分戰術還是圍繞著他,他的掩護、跑位、終結依舊是無可替代的。
但他已經不具備低位兜底能力,在戰術不成功時,低位無法形成巨大威脅。
這對馬刺的進攻來說是相當致命的問題。
一整個常規賽,波波維奇都在試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用炮轟,用快速進攻,用嫻熟的團隊配合。
結果到了季後賽,全部白瞎,還是回到鄧肯為中心的老路。
可鄧肯都這樣了,怎麼打得過快船呢?
別說打不過快船,雷霆,甚至開拓者都不一定打得過。
帕克和吉諾比利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用自己個人能力托住球隊。
衝擊籃下,再衝擊籃下,還衝擊籃下。
波波維奇知道,快船的防守策略就是沉退收縮。
兩人連番衝籃下,正中快船的下懷。
可是沒有辦法,外線的射手根本就投不開。
尼爾三分球4中0,希爾4中1,帕克2中0。
發揮最好的吉諾比利就投進了一個三分球。
而對面的快船三節比賽結束,三分球已經14中6了。
這一個個的三分,像飛刀一樣紮在波波維奇和馬刺眾將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