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烈根本就不怕洋人的報復!
楊烈很冷靜,所謂洋人的報復不外乎兩種,一是武力征伐,即從本土或者從殖民地派遣軍隊前來征伐。
這一點,楊烈根本就不怕,甚至巴不得洋人前來武力討伐,不是說楊烈希望挑起戰爭,也不是說楊烈有極強的仇外心理,非要中二地屠日滅米,而是為了終極目標固化時空蟲洞。
要固化時空蟲洞,必須完成終極任務: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個“天下”不僅僅是指在我大清,而是要在世界各國揚名。要在世界各國揚名有很多種辦法,包括成為什麼數學家、科學家、甚至發明個青黴素成為醫學家等等,但這些並不符合華夏的利益。
目前最符合華夏利益、且能在最短時間內揚名世界各國的最好辦法就是戰爭,以戰揚名。
洋人的第二種報復方式就是透過外交手段,迫使我大清向楊烈施壓,甚至洋人會希望我大清對楊烈下手。
楊烈更不怕。這個時代,在我大清,是個比爛的時代,八旗、綠營根本不堪一擊,只能依靠地方團練對楊烈進行圍剿。而此時的地方團練,湘軍已經沒落,當年曾國藩為了對清廷表示衷心,愣是將一個強大的湘軍集團拆的七零八落。
而淮軍體系,也就是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體系才是整個大清最有力的的軍事作戰體系。
縱觀整個清末民初的歷史,其實也是北洋集團的歷史,甲午海戰、南北議和、袁氏稱帝、府院之爭、黃浦北伐、中原大戰、武昌起義等等,絕大部分都是北洋體系的內戰,甚至到了二戰,中華大地上也能看到北洋體系的身影。
對於以李鴻章北首的北洋體系,楊烈的應對策略是以戰促和。為什麼不是全面佔領我大清,而是與北洋以戰促和,還是那句話:利益。
以華夏的軍事力量要想全面佔領我大清,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是,這會消耗掉華夏大量的人力、物力,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會消耗華夏大量的時間以及楊烈的時間。
華夏的目標是多元宇宙,是星辰大海,有更多的位面需要楊烈去開拓,所以殖民才是最符合華夏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華夏要想達到利益最大化,必須要扶持一個穩定且離不開華夏的政權,這個政權既要穩定、還要開明,首先,我大清就被楊烈排除了,不止是個人感情因素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大清是以滿人為統治階級的政權,太固步自封,根本不可能與楊烈這樣的漢人合作,而且也不開明。
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體系則進入了華夏的視線,李鴻章夠開明,有著極大的世界觀,被譽為東方的俾斯麥;同時,他對國內的社會行情有著更深的認知,更有著根深蒂固的力量能夠快速接手我大清被幹掉後的權力真空。
這簡直是一個還算是完美的合作物件,唯一的缺點就是,在歷史似乎他對我大清還是比較忠心的,這一點楊烈也有考慮,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斬著戰術即可:
轟炸紫禁城!
將滿清的遺老遺少來個全鍋端即可,到了那時李鴻章不接手這塊權力空白也不行了。
至於說李鴻章會不會與華夏合作,以及合作後做出不符合華夏利益的事情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其實也很簡單。
這個時代是歐洲列強瓜分世界狂潮的階段,我大清出現如此大的變故,李鴻章勢必要與列強對上,不說歐洲那夥,畢竟路程比較遠,單單說與大清一衣帶水的倭國,它對大清可是虎視眈眈。
李鴻章的北洋水師還真不是倭國的對手。從客觀的角度來講,這個時代的倭國也算是厚積薄發,自明治維新開始,倭國人才呈井噴式發展,像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陸奧宗光、黑田清隆、松方正義、井上馨、西鄉從道、大山岩、桂太郎、西園寺公望等人,可謂一時之人傑。
這個時期的明臺天皇也是非常開明,是類似我國春秋時期、吳越爭霸時代的勾踐,是典型臥鋪嘗膽的代表。
公元爆發了清日長崎事件。我大清國北洋水師在倭國長崎耀武揚威,不僅做大寶健不給錢,還砸了當地警察局,最後用炮艦逼得倭國當局賠禮道歉還賠了大筆的錢。
長崎事件深深刺痛了倭國人脆弱的神經,特別是刺痛了明治的自尊心。明治痛下決心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和大清國一決雌雄。
倭國是小國,國弱民貧,政府拿不出那麼多錢,明治天皇就捐出私產,宣佈一天只吃一頓飯,省出的錢都拿出來買軍艦。
在明治的帶動下,倭國掀起了捐款買軍艦的熱潮。為湊錢買軍艦,倭國全國公職人員都捐出了十分之一的薪俸,倭國皇妃連金銀首飾都變賣了,甚至還有數萬倭國女人跑去南洋做生意換外匯給國家買軍艦。
想想就覺得不寒而慄……
就在倭國舉國湊錢買軍艦的同時,我大清的慈禧老佛爺正在耗費巨資修建頤和園,僅僅修繕了下頤和園就足足花了六百萬兩白銀,大部分是挪的海軍軍費。甲午海戰開戰時,慈禧太后竟然無視戰事,大張旗鼓的過六十壽誕,一個生日下來竟然花了一千多萬兩白銀。
這兩項費用加起來能買鐵甲艦十幾艘,定遠艦才多少錢?據史料記載,定遠艦造價僅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十幾艘鐵甲艦足以打的小倭國懷疑人生。可惜,我大清雖然有錢,但都被糟蹋了。落後要捱打,敗家同樣也要捱打!
這樣,怎能不敗?
外有甲午慘敗,內有大清高層被楊烈幹掉,到了那種情況,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體系除了與楊烈合作之外沒有他法,除非他願意看著舉國淪喪,到了那時,李鴻章不合作也得合作,就算李鴻章不合作,他手底下的北洋各方大佬恐怕也會逼著老李與楊烈合作,畢竟,怎麼說,楊烈也是漢人不是。
至於說以後北洋體系會不會脫離華夏的掌控,楊烈表示絲毫不擔心,這個時代以李鴻章為首的北洋體系的各方大佬都是人傑,但來自華夏後世的智囊團可真不是吃素的,吊打他們還是輕而易舉的,何況智囊團們還有先見之明,最重要的是,華夏不管是科技、軍事還是民生,是全方位、立體式地輾壓北洋……
這些念頭只是在楊烈在腦海裡轉了一下,楊烈就關注起眼前的事情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