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王李儇登上大寶的第一年,便讓田令孜從一個小小的宦官一躍成為了“大唐四貴”之一。
田令孜初掌大權,就逢上了王仙芝造反,他便想著藉此打擊或收攏各地節度使。然而宣武、平盧兩處節度使雖然離曹、濮二州最近,卻都是他的對頭,田令孜也就不敢讓他們出兵建功。
由於泰寧節度使齊克讓出師不利,折了不少兵馬,雖然天子沒有降罪,可在朝廷上卻招來不少嘴舌,他便不敢再動用自己的人。
田令孜把希望寄託於南面諸鎮,奈何這些節度使只想觀望,百般搪塞。其中淮南節度使更是直接以“江淮重地,綠林側目,不敢擅動”為由拒不出兵。
田令孜一時無法,便用起了暗殺王仙芝的伎倆。卻沒想到王仙芝身邊有個楚江開,“北司”接連派出的七八名暗殺王仙芝的好手,都被楚江開斬於劍下。這讓田令孜這一派的官軍束手無策,眼看王仙芝做大,田令孜不得不從江湖中尋求援手。
田令孜與天人派掌門凌霄這些年來多有來往,他便派人送禮華山,希望天人派為他除了楚江開這塊絆腳石。
雖然如此,他猶自不放心,怕凌霄不盡全力。田令孜又想起他在相州還認得一位武功高深難測的江湖高人。
那高人說起來還是他的救命恩人,在田令孜年少的時候,不過是一個沒權沒勢的末等太監,他那時候去相州辦差,被當地惡霸欺侮將死,便是這高人救了他一命。後來田令孜逐漸得了勢,那惡霸自然被他夷滅了三族,可那高人得知此事後便不肯再見他。
田令孜這時候近乎束手無策,只得親自再到相州,來求一求這個救命恩人。
河北道,相州。
太行山綿延萬里,像一條巨大的青色長龍。太行山在這裡打了一個盤旋,便有了一座極其雄偉的林慮山,又叫隆慮山。林慮山雖不如華山險陡,也不如黃山奇詭,卻十分雄壯,當得群山之首。
在林慮山綿延的盡頭,還有一座無名小山。別人只道此山無名,而山上的人卻叫他“不違山”。
雖然這山上只住著兩個人,還有一條枯瘦的短毛細腰的黃犬。
傍晚,微風。
這“不違山”上的涼亭下對坐著一老一少兩個人,那涼亭朱漆斑駁如魚鱗,就連石槳也剝落了許多,看來是已有些年頭了。涼亭上有一塊木匾,上有“招攬風光”四個綠色漆字,也已經是殘舊不堪。
就連臥在亭子下的那條黃犬,皮毛也都有些剝落,露出了幾塊醬色的枯皮。襯著它那枯瘦如柴的骨架,慵懶的雙眼,看起來似乎隨時都可能一命嗚呼的樣子。
這亭子裡的兩個人正在對弈,此時已到了收官之時,那黑子恰恰輸了一子。
那少年數罷黑子數目,便一手撓頭,嘆道:“唉,我又輸了,算上‘還棋頭’的兩子,這次可是輸了三子了。”
那老者悠然自若,笑道:“你若下得贏我,我豈不是要管你叫師父了?”
這老者名叫察己,雖是一身粗衣舊布、花發黃須,精神卻顯得十分矍鑠。那少年是察己的徒弟,叫魏尺木,今年不過才一十九歲。魏尺木有著中等身材,穿著一身青衣,還裹著青巾。眉眼之中透著幾分聰慧,還有著幾分老實,倒也算得上眉目清淨了。
魏尺木一日數敗,雖是常有的事,也是羞愧於心,便收了棋子,不肯再下。
察己看著棋盤,忽然說道:“尺木,你知道為師為何給你起這個名字嗎?”
魏尺木沒想到師父會問他這個問題,順口答道:“這二字取自《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中的‘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讁’一句。”
察己又問:“這話是何道理?”
魏尺木不知師父何意,便如實答道:“一尺之木尚且會有節疤,一寸之玉尚且會有瑕疵,又何況於人?人無完人,選賢舉能應該求其大善,而不應該責其小過。”
察己滿意地點了點頭:“嗯,所以待人要寬厚,凡事留有餘地。將來若你行走江湖,可不要恣意妄殺,不留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