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東西!!”
事故現場,無數人匯聚於此,參與著對坍塌礦洞等救援,讓前來負責此事的主管楊思昱心中叫糟,同時又沒有太多其他辦法。
在洪門及其附屬勢力當中,能叫做夫人又讓他們如此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洪門首領李天養唯一的妻子,陳玉墨。
自從李天養跟陳玉墨兩人結婚之後,雙方的家庭生活雖然少不了磕磕碰碰,但是作為李天養第一個迷妹等存在,陳玉墨對於李天養工作等支援,也是洪門如今能達到這一高度的重要因素。
而且,受到華夏文化影響深遠的洪門地盤當中,三妻四妾思想雖然不受待見,可是也不是沒有市場,畢竟在這個男尊女卑又多災多難的時代裡,一個成功、健壯的男人,娶上兩三個妻妾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在洪門當中,受到李天養和陳玉墨夫婦以身作則的影響,還有洪門推行的男女平等思想等等,讓大員島及其附屬地盤當中,女性地位的提升,甚至不比西方女人能當國王來的差。
至今為止,李天養這位轄下百姓超過百萬,麾下兒郎數十萬計的洪門領袖,沒有在工作之外,與任何一個女性有任何不合規矩的事情發生。
在他的影響下,洪門絕大多數的成員,都學會了尊重身邊的女性朋友,同時也都開始尊崇一夫一妻的制度。而在洪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崗位,是由女性擔任的。
同時,陳玉墨本人也同樣十分努力,她雖然不踏足洪門權力場中,但是她卻籌備進行了許多公益行動,幫助無數沒有依靠的孤寡老人、婦女和孩童們,在洪門站住腳跟,吃飽穿暖。
而在她領導下的劇社,演出了數百目不同風格的戲劇、話劇等,深受百姓們的喜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開化著民智,讓百姓們透過這些劇目瞭解到更多自我認知等。
陳玉墨身為李天養的唯一夫人,也是洪門上下一致認同李天養未來接班人的親子李贇的親母,卻從未因為她的身份尊貴而對其他人頤指氣使,橫眉冷對,反而更多帶給人的是溫暖的問候和慈祥的眼神。
如是種種,讓陳玉墨這位洪門第一夫人雖然並未踏足政治,卻依舊在洪門及其附屬勢力當中,擁有極高的影響力。
而作為劇社社長,還有諸多公益團體等建立者,陳玉墨這些年同樣也沒有閒在家中,隨著李瓊、李贇等孩子漸漸成人並自己出去經歷社會之後,陳玉墨也在李天養的鼓勵下,帶著一群婦人們出外去體察民情,瞭解底層百姓的現狀,以及去實踐採風。
反正,如今的海洋之旅,隨著輪船漸漸興起之後,避開暴風雨行動,已是將遠洋航行的風險降到了極低,足以讓陳玉墨她們遠行時有所保障。
在其他方面陳玉墨他們這些算是權貴階層的夫人們無法享受到太多體驗,但是在人身安全的保障上,還是與一般人有著極大的區別,像在外人眼中千金難買的輪船卻是陳玉墨她們出行的標配。
這回陳玉墨她們突發奇想,想好趁著自己還能走動走動,去看看更遠等世界,看看洪門體系下另外一片土地上的風景,最終便有了這次的參觀棉蘭礦場的一行。
“趕緊清場!清場!”
“留這麼多人在這裡幹啥,除了必要的救援人員以外,其餘的該幹啥幹啥去!”
楊思昱氣急敗壞地呵斥著圍聚的人群,將大多數工人驅趕開,一邊則安排少量的工人進行搶救,至少不讓這救援場面顯得太過咋眼。
“好在坍塌礦洞裡,沒有咱們漢人陷在裡面,否則我現在還真不好就此不管不顧了。”
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楊思昱如今心情反而還有一些慶幸,默默觀察著周邊有無陌生面孔出現的同時,還不忘嘀咕幾句。
沒辦法,棉蘭金礦這麼大的開採量,每個月要是沒有幾次坍塌事故發生像楊思昱這樣的主管反而會有些不習慣呢。
這個時代的開採,大多還是使用粗苯的人工開鑿方式,越是深邃的礦洞,反而越是不敢大規模地使用火藥爆破方式。就算是像棉蘭金礦這種幾乎一整座山嶺皆為金礦的富礦,稍不注意就會因為爆破出現山體崩解等危險,故而更多還是依靠成本低廉的黑奴、印奴作為開採主力。
在洪門影響下,棉蘭礦場對於黑奴、印奴的管理已經算是較為人性了,只要在礦場幹滿二十年,就能獲得自由之身,同時獲得一筆安家費用,讓這些遭遇不幸的奴隸們多少有了些希望。
而在日常工作時,礦場基本上保證了工人們足夠的休息時間,每天雖然要幹十二個小時以上的活計,但是最起碼的睡眠、輪休還是有的。
而呂宋群島適宜的氣候環境,易於種植糧食作物,更是保證了奴隸們能夠吃飽,不用捱餓。
至少相比西洋人對於黑奴的待遇,洪門麾下團體對於奴隸的待遇還算是不錯的了,甚至礦場還不禁止礦工奴隸與女奴之間的婚姻,給予了他們一點點生活空間,讓其能夠繁衍下去。
不過作為洪門體系下,唯一不禁止使用奴隸的場所,礦場本身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依舊讓這裡的勞工折損位居整個洪門體系之最。
要不是使用這些成本低廉的奴隸作為主要勞動力,而是動用漢人、圖紙作為主要開採工人,或許如今礦場的產出不僅達不到如此規模,甚至還活因為撫卹等等成本,讓南洋商會投資商人和洪門根本賺不到多少的利益。
故而,在楊思昱他們這些主管人員看來,只要坍塌礦洞當中沒有出現漢人、或是本土勞工,那麼與他而言就不能算是一件多大的事情,數十名奴隸的折損,在其眼中,卻未必比得上幾名漢人勞工的損失。
只是楊思昱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緊急處理這處坍塌事故之時,由陳玉墨所帶領的一行數十人團隊,正好在礦山之上的一處開闊地帶,將這一幕給收入眼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