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傑這傢伙,到現在才講前線逼近長江天塹,實在有些不應該啊!”
作為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李天養並沒有穿戴歷朝歷代的龍袍,口中也從來沒有稱呼什麼朕朕朕的,著實讓底下的像洪承疇、吳三桂這樣的人感到有所失態。
不過倒是原洪門都人員,反而更加自在,至少李天養這樣都做派,更加讓他們覺得自在,沒有太多的變化。
“陛下,吳部長他們已經很盡力了,其第一軍第二軍軍力也就不過十萬之數,到如今雖然越打規模越大,可是損失的骨幹力量並非從俘虜、民丁之中招收更多士兵就能代替的。”
“而且,越是深入腹地,遠裡水路,對於我軍之重火力運輸越發的困難,往往耽誤在路途上的時間,甚至超過攻佔一個據點的時間。”
吳超作為國防部副部長,吳傑的副手,雖然吳傑因為坐鎮前線而無法歸來京師主持國防部大局,但是吳超也不希望李天養將怨言拋到吳傑他們身上去,這是對他們前線作戰將士們的誤解。
“而明朝軍隊在孫傳庭這位名將的帶領下,步步後撤,同時與東線的張煌言一部互相配合,堅壁清野,使得我軍雖佔據了大量黃河南岸土地,可實際上新增土地所帶來的人口並不算多,加上需要佈防新佔據點,反而讓他們本就不多的兵力越發分散。”
“嗯!”
李天養點點頭,也認同吳超所上奏的情況屬實:“那麼等到將所有明朝軍隊驅趕到長江南岸之後,讓我朝軍隊暫行止兵吧!”
洪朝軍隊三路進發的大軍,西路軍一直打到了漢中才止步,新設甘肅、寧夏等省份,已經成為洪朝管轄地盤;而中路大軍則在吳傑的帶領下,與大明名帥孫傳庭互鬥智計,比拼將士,最後還瘦不負所望地將大明軍隊一步步逼退,直到湖北長江口。
至於東路的孔有德一部,則在強攻濟南府打了一場硬仗之後,接下來的戰鬥,卻是被張煌言一次次施展計謀之下,很是吃了幾次鱉。
張煌言所部在濟南府外決戰時吃了大虧之後,事後回撤濟寧府開始,他就不再跟洪朝軍隊正面對決,而是帶著軍中抽調的精銳士兵,還有騎兵營,四處打游擊,而其本部中軍則一邊撤離沿途的民眾、城鎮物資,一邊則依託各路據點與洪朝軍隊打僵持戰,不求一戰而勝之,但求盡其所能削弱洪朝軍隊。
不過孔有德他們也是不怕對方,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洪朝軍隊從來不玩這種虛頭巴腦的東西,只要是正面戰場對決,他們抓住機會,那麼勢必要從他們的對手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雖然,張煌言所安排的游擊隊伍滑溜,在洪朝軍隊佈防線上一次次撕開缺口,不過隨著孔有德逐步收縮防線,使得對方的活動空間一步步壓縮,直到最後與張煌言本部匯合。
只是此時,洪朝孔有德第三軍六萬餘將士,現在卻是幾乎再一次換了個遍,看似兵力依舊保持在五萬有餘,可實際上超過三萬兵力,又是從戰場上重新徵召的。
當然,明朝張煌言的七萬餘將士,到現在也是折損了超過五萬,奈何人家就是財大氣粗,來自後方徵調的民夫團勇,損失再多也能在短時間裡重新補充上來,壓根兒不擔心折損的事情。
“以國防部的名義,吳傑他們下道命令,讓其在一個月之內解決掉長江北岸之敵人,然就就地休整。”
李天養也很心疼他們軍隊的損失,每犧牲一名戰士,何嘗不是在犧牲他們洪朝的底氣呢,本就不算太多的人口,若是折損太多的成年壯丁的話,那麼底下百姓們的壓力會更大。
至少,李天養不是那種不知民間疾苦之人,他雖然想一步到位解決掉大明王朝,可是他同時也需要顧及到他們洪朝的底氣,總不能不顧己方實力而強行推進戰爭,到頭來反而可能會將他們洪朝帶到深淵之中。
“臣遵旨!”
甘大彪、吳超等人紛紛應旨。
“春耕在即,各個部門一定要做好開荒、耕種的一應事宜,我不想聽到底下百姓們因為無糧、無人耕種,而帶來的種種非議和騷亂。”
“民以食為天,耕種對於安穩我洪朝百姓之重要作用,想必不需要我再向各位一一敘述了吧!”
“臣等早已準備妥當,各省份已經登記在冊的人口,我們在同時便已下發了土地給予他們。”
“同時我南洋錢莊分佈在各個縣市的掌櫃,帶著他們的夥計與我村委會、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在寒冬農閒之時,已經走遍了各個村落和城鎮,將我錢莊支借春種糧食和採購農具貸款政策,也同時宣傳了下去。”
“我商業部與財政部就此事已經做好了預算,先期已經準備了超過了兩千萬銀元的資金,同時還有兩千萬數量的紙幣準備到位,只等春分開始春耕以後,便向底層需要的百姓們下發貸款。”
“我工業部早在三個月前,就已經分出三成鋼鐵製造各種農具,此時已經運送到我朝各省份之中,到時候會有省工業廳與農業廳協同合作,按照比例下發到各縣市中去。”
“我農業部從大元島和呂宋群島收購了一百萬石糧種,先期七十萬石已經投放到各縣市農業部門,同時聯絡好了商業部門和南洋錢莊的同僚們,隨時可以開始下發糧種。”
“至於剩下的三十萬石糧種,也能趕在北方化凍之前運抵,絕對不會耽誤今年春耕。”
此時,距離洪朝渡過黃河展開攻勢,已經過去了半年多的時間了,而洪朝也是到了洪憲二年的二月份了,距離春天的腳步已是不遠。
隨著李天養的詢問,各部門連忙將這半年多來提前準備好的事情,一一在朝議之上,向李天養彙報著。
至少李天養現在聽來,底下各部門的負責人們倒是勤懇,都不需要自己過多提醒,便已經做好了春耕的所有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