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二個呢,則是咱們縣裡要開辦學堂了,所有大家家中年歲在六歲以上十二以下的孩童,都需要再進縣城學堂讀書。”
第一件事情說出來,雖然大家都對自己種地農活充滿信心,可若是能從其他師傅身上學到些技術,那也不算壞事,故而當村長大家提要求時,他們倒也沒有多說什麼。
不過當村長提出讓孩童們去上學的要求時,在場眾人的神色卻是各有不同了。
“放心,初級掃盲學堂不需要大家出具束,咱們洪朝教育部有提供專門的資金,來解決這些問題。”
“只有到中級學堂和專業技校之時,才會需要自己提供學費,不過這就需要各位家長們自己自願了,我洪朝絕對不會強求的。”
即便村長說出無需繳納學費的好訊息,在場各家的家長們,依舊還是不那麼看好這件事情。
在他們心裡,家裡的半大小子也是能夠做不少的事情的,放牛放羊,幫家裡打理家務,做飯打柴都能抵上大用的,這一下子被村裡帶去學習,豈不是讓家裡少了不少勞力嗎?
現在正是春耕之時,家家戶戶都有十幾二十畝良田需要種植,人家都閒家裡勞力不夠吶,現在突然來上這麼一出,至少眼前這些沒有太多遠見的百姓們,可想不到這事背後的好處。
“俺家那個笨蛋,學識字有啥用出都沒有,可比浪費這個時間呢!”
人群裡,有人在底下發出抱怨。
雖然大家平日裡對有學識對書生都格外地敬重,可真要這等好事落到自己家的孩子身上時,這些農夫們總難免會覺得自卑自棄,認為家裡都孩子不是讀書的料,甚至連讓他們去試一試的想法都少有。
“這個是我洪朝的政策,所有敢於違抗這道命令的,我朝將會收回發放你們的土地,停掉你們的貸款。”
從洪堂笨港學堂畢業的年輕村長吳江也是無奈,很多時候對於他麾下這群老百姓,他是打心裡面覺得這些人有時候真是不可理喻,明明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他們卻總會為了端起的小利而死活不願讓步,這時他當上村長之後,最大的一個感受。
“你們別想耍滑頭,在你們登記名冊之時,你們家中孩童就已經上了咱們學堂的名冊中,到時候哪家要是不送孩子們去讀書識字,那麼不好意思,我這個村長可是真會帶人去操家的!”
想要打消百姓們心中固有的觀點,很多時候光是靠解釋勸說是不行的,反而像這種威脅恐嚇的辦事風格,卻是能很快達成效果,讓百姓們接受。
“可、可是縣城距離咱們村子百餘里地的路程,孩子們來去不太方便吧?”
面對洪朝強硬的政策,百姓們最終能夠做的不多,僅有妥協而已,不過隨著他們不得不接受這一個事實之後,卻也多了幾分對於家中孩子的顧慮。
“咱們洪朝學堂實行的寄宿制教學,每一旬授課七天,然後放假三天,遇到農忙之時也會有相應對假期的,大家不需要太過擔心他們在學校的事情。”
“而咱們村裡孩子前往縣裡讀書,我村委會會僱上一輛牛車,將孩子們安全送到學堂,以此解決大家的麻煩,讓大家能放心。”
洪朝政府的攤子還是鋪的太大了,各個地方都需要人手,即便在北方各地也逐漸開始招收有能力的人才加入政府建設,可是依舊還是有無數的工資哦崗位需要人手。
當然,這也與洪朝政府工作崗位需要條件有關,至少洪朝絕大多數的崗位,都需要通識文字,且有一定的開拓眼光,放眼如今各省凋零的情景,又能有多少人才留給洪朝呢。
大元島和呂宋群島這些年來所積攢對人力資源,幾乎被洪朝李天養他們抽調一空了,卻是搞得大元島和呂宋群島上的百姓們怨聲載道。
原因無他,讀過書的年輕人,自然希望能走出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畢竟大家寒窗苦讀十數載,學了一肚子的文化知識,也是需要一個舞臺來施展實踐一下的。
而他們都父母,當初將孩子們送去讀書,為的是自己都孩子能夠有一個穩定而有前途的工作,然後大家一家子人和和美美住在一起,那就可以了。
只是,現在洪朝政府安排年輕人、文化人的工作有前途倒是有前途,但是卻是需要遠渡重洋到數千裡之外的陌生城市去工作,這對於這個時代還保留著養兒防老等思維的老人們來說,卻是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在未來至少幾年時間裡,大元島上出來的年輕人們,是不可能回家與家人團聚的,甚至有可能還會被著自己的父母家人,在外面成家立業者只會越來越多。
如此一來,大元島和呂宋這片洪朝開基之業中老百姓們,少不了因此而對政府有著諸多不滿,同時牴觸自己的兒女們前往外地工作。
可是在洪朝年輕人們的堅持,還有政府的鼓勵下,老人們的堅持最後只能變成妥協,最後將不忿藏在心中。
可即便如此,洪朝政府有文化能力的嗯嗯,也依舊不夠用,故而現在為了節約教育資源,便只能以縣城為單位,將大量的毛頭小夥子們聚集在一起,然後再統一施教。
“俺家女娃不用送去讀書吧?她們讀書出來也沒什麼用,家裡可還需要她們來幫襯一下呢!”
“不行,我朝政策裡所說的孩童,可是不分男女的!”
村長斷然否決了人群裡有著諸多認同的一份建議。
“誰說女孩兒讀書麼努力用的?”
“咱們縣政府教育局局長可就是一位女子,縣醫院的院長也是女子。”
“在咱洪朝政府各部門裡,所有男子能幹的工作,咱們朝廷麾下的女子同樣能夠幹,而且幹得也不差!”
“所以,大家別想使其他的壞主意,家裡到年歲的女孩兒,都要跟男娃兒們一起,送到學堂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