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何三江他們重新奪回曹州之後,他們在山東地界的地位也就徹底穩固了。
而就在何三江他們這邊風雲幻變的時候,北方的大清王朝其實也是動作頻頻,對大明邊關持續施加著壓力。
勾結大順朝的事情,因為何三江的突然反叛,讓大清人的算盤落空,雖然這未必會影響大清最終的目的,但是對其在遼東邊關的攻勢而言,卻是影響深遠。
洪承疇、盧象升等大明朝幾大重臣,被崇禎委以重任、信任坐鎮遼東一線邊界,使得大清去歲的大舉進軍,最終被阻擋在了山海關之外。
當然,因為蒙古人被大清降伏等緣故,除了山海關這一線進關路線之外,大清人還有著其他入關線索。
只是,畢竟大清人的根基還在東北山海關以北的龐大寒苦之地當中,若是在未戰勝山海關一線大明邊疆重軍之前,貿然大舉自蒙古草原進軍中原,那麼他們極有可能會被薊遼這邊的大明軍隊直搗老巢,讓大清人偷雞不成蝕把米,從強大帝國瞬間淪落成一介無根之萍。
這,也是大清人這些年來征服蒙古諸部族,並將之吞併入大清八旗兵子弟當中以後,除了騷擾侵襲大明以外,並無想過自此長驅直入,主力盡出進軍中原的最重要原因。
原本歷史,在崇禎十七年這裡,徹底走向了一個茫然未知的可能當中,在這一年裡,原本應該在年初就走上末途的崇禎皇帝,到了崇禎十七年的年尾之時,雖然心中愁緒百出、困苦交雜,但卻依然生龍活虎地生活在順天府的紫禁城當中。
受其影響,大明朝薊遼邊關雖然漏洞百出,頻頻戰敗求援,可也在風雨飄搖中屹立不倒,讓大清人入關的想法遲遲無法得以實現。
去歲還有一個重要的大好訊息,那就是大清朝開國明君清太宗皇太極因病去世,給大清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因為皇太極的突然過逝,使得大清疼去歲的強攻薊遼軍事行動無疾而終。
新上臺的大清皇帝,卻是一個不過六歲的稚童愛新覺羅.福臨,幸虧有著他的皇叔多爾袞親王的支援,這才使得其皇位穩固,不至於被其他大清皇族們給架空,甚至逼宮退位。
可是年紀幼小的大清小皇帝該不知世事,對於皇家大權的掌控自然而然也就落入到了多爾袞親王手中,如此一來也讓新興建立起來的大清朝,品嚐了一番皇權暗鬥的戲碼。
沒有了原歷史當中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突然反叛、歸降大清,讓大清皇權之爭因為巨大利益等衝擊而被強大聰明的多爾袞親王化解,此時大清朝在崇禎十七年裡也是暗鬥頻頻,並不太平。
故而,當崇禎十七年的時間走向年尾,大雪開始漫天飄雪以後,大清輔政親王多爾袞為了轉移王國內部的矛盾,悍然決定繼續去歲未完之事業,大軍出師征討薊遼邊關。
此番大清大舉叩關,卻是不比曾經皇太極在位之時那般謹慎,有著更加年輕、同時也更加富有冒險精神的多爾袞親王親自主持大軍,其來勢之洶洶,意志之堅定,卻也是大清朝數十年來所僅有的。
整個大清如今八旗子弟在吸收了蒙古諸族以後,日常不事生產的兵力應該不過三十萬人,加上他們吸收的漢人、朝鮮人,總兵力卻也絕不會超過五十萬之數。
但就是在這麼一個前提之下,多爾袞一舉整合大清滿蒙八旗子弟十五將士,以及十萬漢軍、朝鮮軍輜輔軍隊,浩浩蕩蕩殺到了山海關城下。
去歲雖然大清沒能叩開遼東長城邊關,但是拔除了永寧、錦州兩枚紮在遼東關外的明軍堡壘,對於大清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沒有了寧錦防線橫隔在大清關外作為大明第一道防線,大清王朝最為強大悍勇的軍隊便能夠長驅直入,從一馬平川的關外之地不費吹灰之力插到大明邊關之外。
山海關外旌旗招展,關內自洪承疇以下的大明官員臉上則是烏雲密佈,城下大清軍隊只軍容軍陣深嚴,足見他們此次決心之大。
駐守山海關以及周邊之大明將士也有二十餘萬,若是從表面實力閃婚來說,有著堅固地利優勢情形之下,他們倒也是跟城下的大清軍隊半斤八兩,實力相當。
只是有些時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強大與否,並不只是看數字上面等差距,更多還是在軍隊個體、整體實力之間的差距,而在這方面,與大清交手數十年來大明朝邊軍自己心中卻是明白得緊。
洪承疇憂心忡忡,去歲寧錦兩座重鎮的丟失,讓他身上的擔子更重,雖然因為形勢關係朝中大臣和崇禎皇帝對於自己的戰敗沒有過多責罰,可是如今若是再讓大清攻破長城防線的話,那麼恐怕不僅僅是自己的烏紗不薄,以崇禎皇帝的性格到時候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算,自己項上人頭都有極大可能搬家。
洪承疇雖然是為一朝封疆大吏,飽讀詩書數十年,可他卻是一個誠實的實用主義者,他的內心從來沒有想過為國盡宗之類的,他所認為的迂腐行為,若是真當走投無路之後,他並不介意做那二姓家奴之舉,委身曾經大敵。
不過如今他畢竟也是手握數十萬大軍的一方重臣,其前途也還沒到山窮水盡之地步,故而在此時此刻他的心思裡更多的還是在其位謀其政,籌謀著如何抵擋大清人舉國入侵。
而如今唯一還屹立在大清地盤之上的明朝軍隊,也就只有皮島之上等東江鎮將士,在大清兵臨遼東城下之際,洪承疇一邊向朝廷發出警報,請求支援,一邊則以薊遼總督之名義,向東江鎮尚可喜等人發出強硬命令,讓其深入大清腹地搗亂,逼迫大清軍隊回防。
東江鎮尚可喜他們等人固然也有所動作,麾下軍隊數次進攻大清沿岸,只是大清又何曾親疏了插在他們腹心等這唯一一支明軍,早在多爾袞親王決意南下之時,就已經在大清沿岸一帶佈置重防,讓尚可喜他們不敢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