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防衛軍,作為地方駐防部隊,從洪門政府體系當中劃分出來之後,接受新建立的軍部直轄管理,在笨港和基隆兩個重要城鎮當中,各設立有一個軍部分割槽,以兩分部為核心囊括統轄大安鎮、大興鎮、靜浦鎮等等城鎮的地方防務。
而兩個軍分割槽當中,也可以對輻射範圍內的幾大洪堂軍隊進行管理,指揮,比如笨港軍分割槽,可以指揮管理洪堂鯊部、豹部、狂鯊部,而基隆軍分割槽則管轄鯨部、琉球水師部等。
洪門政府機構的鎮長,以前可以說是洪門當地最大的領導者,如今經過了細化分割之後,出現了軍分割槽長官、審判庭庭長這些可以跟他同堂而坐,地位不分高下的指揮層。
或許對於像章羽彥、甘大彪這樣的鎮長來說,是削弱了他們的權柄,但是對於整個洪門體系來說,卻是細化了權責,讓整個團體的權力分割更加合理,在李天養提前給甘大彪他們打過了招呼、做足了思想動員之後,卻是很快便在洪門體系當中推行了起來。
相較於洪門立法會的從無到有,洪門'政府機構的權力分割其實反而更加容易一些,畢竟洪門政府體系原本就跟大明朝的官府機構還是有所不同,早年建立洪門政府的目的,除了是為了避免引起大明官府的反感之外,同時李天養也是想要在一開始建立一個更合乎洪門體系要求的領導機構。
而像審判庭這種需要專業知識更多的工作崗位,想要像立法會那樣從大眾當中招募,那肯定是不行的。
審判庭對於律法知識的掌控要求極高,在當前來說,幾乎需要掌握整個大明所有律法的章程,以及洪門本身繁瑣眾多的操守章程,並能活學活用這樣才能在審判當中做出公正嚴明的審判者,才有資格擔任審判庭工作成員。
這種有著極強專業性的工作,對於很多團體來說,幾乎是強人所難,但實際對於苦心經營了數十年的洪門而言,卻未必是一件難事。
笨港學堂有著專門的律法學科,如今積攢的有關律法專業的學子就有上百人,洪門體系當中一直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的各種章程操守,絕大多數都是出自與他們之手,還有誰比這些洪門章程操守的制定者,更瞭解其中的初衷呢?
更別說,洪門在訟師方面同樣有著不俗實力,不像大明朝延襲宋律一樣,上訴者即便勝訴也要被罰,洪門對於支援鼓勵百姓們動用合法手段,尋求法律幫助,使得訟師這一職業,在洪門當中蓬勃地發展著。
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訟師,那麼勢必需要有敏銳的思維,以及熟練使用各種律法章程來為當事者辯解的能力,以其作為審判庭的工作職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洪門體系當中還有幾個特殊的存在,比如研發院,外衛和轄下的諜戰所,卻是暫時獨立於新成立的各個部門之外,除了外衛和諜戰所未來很可能會被軍部給掌控以外,研發院卻是會成為一個獨立體,超然於洪門未來幾大體系之外。
究其原因,卻是因為在將一部分研發人才分配到了農科院、醫科院等研發部門之後,研發院的工作內容,從一開始的五花八門,此後變得更加專精,也更加專業,他們研究的方向不是重要的軍工體系,就是涉及到當時當代最頂尖的科學技術。
洪門的改革,在崇禎十四年二月十五日開始,拉起了帷幕,即便有著強大的技術儲備、人才儲備,數十年的基業支撐,可是真當開始變革起來之時,依舊有著無數的麻煩和絆腳石存在。
而相對的,洪門對於各個崗位成員的要求,除了大部分是由洪門內部直接安排以外,同時也面向洪門麾下龐大的人才當中招募,這既能將洪門當中游泳的人才給發掘出來,同時也讓百姓和生活在洪門當中的人明白,其實他們也是有機會能夠進入到洪門體系之中的。
當然,這樣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激發百姓們自我學習,以及對於下一代子嗣們的教育培養,幫助洪門勢力下的百姓們徹底脫離文盲,有著莫大的幫助。
整個崇禎十四年,李天養他們都在忙碌著改革洪門體系等這一件大事,而於此同時的大明朝中,也發生著各種各樣的重大事情。
闖王李自成大軍攻打長安城最終失利,被熊文燦率領河南、陝西等地之駐軍決死一戰下,終因隊伍實力不濟,功虧一簣。在損失了一部分軍隊,並被乘勝追擊的熊文燦大軍追趕之下,不得不暫避其纓,北上空虛佈防的山西。
而受到洪門大本營的指示,何三江和白玉山兩人卻是設下計謀,所部軍隊大半由白玉山帶領,與闖王李自成分開,東進河南,在河南地界當中遊竄。
而何三江則帶著小部分隊伍,依舊跟隨在李自成身邊,相較與白玉山,何三江更加得到李自成的信任和重用,如今已是能跟劉宗敏、田見秀等一干老人相提並論的了。
何三江即便與白玉山大部分離,但是其兵力很快便恢復了過來,在有李自成的幫襯之下,很快何三江所部的軍隊也恢復到三萬餘人,規模僅次於李自成、劉宗敏、田見秀等軍隊。
楊嗣昌從朝廷述職歸來之後,在四川加緊攻勢阻擊張獻忠之遊竄部隊,數次大戰均有小勝,隨後經歷了一場雲陽大戰,與原歷史不同的是,此次大戰大明軍一舉戰敗張獻忠部,迫使對方逃出四川,至陝西卻被熊文燦所部攔住去路。
銜尾追擊的楊嗣昌一部,與熊文燦所部兩相夾擊,差一點便將張獻忠本部大軍所擊潰,甚至圍殲,卻不成想原本意味北上山西的李自成大軍殺了一個回馬槍,兵逼長安,使得熊文燦手忙腳亂之際回軍佈陣之際,被張獻忠逃出生天,溜到了安徽地界。
於此同時,明軍十三萬將士北上松山,欲解錦州之圍,卻被大軍逼近的大清軍隊攔截住了松山、杏山糧道,幸得東江鎮尚可喜等趁皇太極大軍南下,在盛京腹地滋擾,清朝大軍為鎮壓內部騷動,終歸給了洪承疇機會,十三萬大軍終進錦州十萬,三萬折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