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在倭國、大清安插間諜的難度,洪門在朝鮮安插間諜的難度低了不止一籌,如今僅在朝鮮漢陽城中,洪門就有四十餘名間諜存在,時刻為洪門蒐集朝鮮情報。
不過有些難度的是,洪門安插在朝鮮當中的間諜,如今有地位實力的確實很少,朝鮮貴族階層根深蒂固,想要打破貴族把持的僵局實在很難,反不如蓬勃擴張的大清朝來得容易。
因此,奮鬥數載光景,洪門間諜在朝鮮王國間諜,地位最高者不過是朝鮮新設立地御營軍、守禦廳中中低層武官而已,尚未打通朝鮮高層。
但是這並不妨礙洪門將蒐集到的大清情報,悄悄送達朝鮮高層人手中,引起他們的重視。
其實,此時朝鮮國主仁祖李倧對於強大的女真人也是充滿了畏懼和警惕的,自從丁卯胡亂仁祖被逼向大清人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平壤協約之後,更是對女真人充滿了敵視到態度。
奈何人家實力強勁,就算仁祖國王信中有再多不滿,卻也只能之氣暗處使些陰招來對付野蠻的女真人。
不過在隨後的日子裡,仁祖國王一邊與女真人須臾委婉,一邊則舉朝鮮上下之力,在平安道等地修建堡壘長城,積極做好防備措施,以應對女真人可能的入侵之旅,一邊則新建起御營軍、總戎廳、守禦廳等新興軍事機構,強化朝鮮軍備。
同時,朝鮮積極學習來自西方的先進科學,對於西炮、火槍等技術有著強烈到追求和適應,每年投入重金在火槍技術上,打造出了一支規模強大的火槍軍隊。
因此,當洪門精心蒐集到的詳盡大清軍事情報,被一一送到朝鮮高層之時,仁祖國王和領議政金瑬等重臣對此給予了高度重視,並開始積極準備起來。
仁祖國王倒不是不清楚大清人的強大,當年丁卯胡亂之時尚且還有一個大明朝毛文龍督帥從旁牽制著大清人的動作,依然將他們朝鮮王國殺了一個人仰馬翻,如今光是從己方和洪門所得情報,大清皇帝皇太極甚至要親征朝鮮,他這個國王又何嘗不知道己方實力與大清人之間,算是以卵擊石呢!
但是,他卻又不得不為之,此時飽受華夏文化薰陶數百年之久的朝鮮王國,其核心班子對於大明朝的天然親附屬性,讓朝鮮朝野上下無一不對大清女真人報以敵視到態度。
更別說當年丁卯胡亂當中,女真人野蠻地土匪行徑,直到如今朝鮮底層百姓無人不是彈指色變,對於女真人的敵對態度從來沒有消亡過。
因此,除非是真到了亡國之際,否則他仁祖李倧想要對大清人卑躬屈膝,那就得冒著被朝廷群臣彈劾、兵變地危險,才能得行。
兩相權衡取其輕,本身仁祖國王得位也是透過兵變才登上王位的,哪裡不清楚朝鮮貴族真正擁有罷黜國王得實力,好不容易自己才坐上這個黃金龍位,他又怎麼可能會輕易放棄呢!
朝鮮王國當中,兵馬調動自十月份開始,也漸漸頻繁了起來,特別是防備大清女真人的西路平安道,更是增援了無數將士前往各大城池當中,依靠已成體系的火槍不部隊據城以守。
不過仁祖國王也早早準備金好了退路,一邊在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一邊則悄悄將宮中嬪妃和大臣家眷們遷移往江華島上行營,自己也在暗中準備著,等到見勢不妙之際,駕船南下。
洪門除了為朝鮮人提供情報意外,同時還與當時朝鮮王國領議政金瑬等重臣搭上了關係,以此為晉身之資獲得了面見朝鮮仁祖國王的機會。
其實洪門的名聲,在朝鮮王國當中雖不說是如雷貫耳,但是卻也是朝中大臣和朝鮮仁祖國王熟悉的強大團夥。
雖然並不知道李天養這位大明朝福建水師提督緣何如此關注他們王國之事,但是對於洪門危難之際表露出來有那援助朝鮮的心思,卻也是讓朝鮮仁祖和其大臣們欣然接受的。
不管這洪門到底保藏了何等惡意,但是在面對強大的女真人入侵這個重大事件面前,朝鮮仁祖國王他們卻也是沒有了其他的選擇餘地。
無法知道洪門具體會派出多少兵馬支援,亦或是對方到底會出多少力量,可是當洪門提出透過援助朝鮮王國,來換取日後跟朝鮮王國結盟、低價獲取朝鮮珍貴資源等條件,很快就被朝鮮王國國王等人透過了。
當然,朝鮮王國當中的這群讀書人自然也不是傻子,雖然答應了洪門藉機提出的各種條件,可實際上其中絕大多數條件卻是隻能在戰後才能完成的舉措,這反而讓洪門必須為了這些條件付出更多點努力才能達成,使得朝鮮王國上下對於這個突然冒出來援助己方的團隊有了幾分信任。
倒是洪門第一批援助的物資,讓朝鮮王國自覺在接下來面對大清人軍隊之時更有底氣了:整整兩大船、將近一百噸的硫磺資源,被洪門從大元島上運輸到了朝鮮王國,這對於著力發展火槍、火炮,卻因為缺乏硫磺、硝石資源的朝鮮王國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碳一般的行徑,更為洪門博取了朝鮮高層的好感。
要知道,朝鮮大使無數次前往大明王朝,希望大明朝能夠解禁出售朝鮮硫磺、硝石等軍事物資,可惜卻總是徒勞無功,哪裡想到這洪門還沒有收到好處,反而先送上來這麼大一筆禮物給朝鮮人。
雖然這些禮物花了朝鮮王國數萬兩白銀,可是其對朝鮮王國的軍事意義來說,卻是極大的。
崇禎九年臘月初二,果然跟洪門所蒐集到的情報一致,大清新登基之皇帝皇太極,在年中女真大掠大明邊境凱旋而歸之後,馬上下達命令親帥十萬大軍渡過鴨綠江,浩浩蕩蕩地朝著朝鮮平安道殺了過來!
於此同時,洪門洪堂艦隊吳傑、尚可喜帶領著三十艘主力戰船、四十艘各式輔助海船,滿載著洪堂六千三百餘人,從葫蘆島出發,揚師北上,朝著戰火之聲漸漸逼近的朝鮮開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