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然知道守衛怪獸不會主動攻擊,但別人不知道。
既然楊衛國主動提出多造機甲,秦然自然也不會反駁。
等楊衛國離開後,秦然立刻開始繪製新機甲的草繪效果圖。
之前設計的【利劍】,秦然定義為最弱的二代機甲,那麼,接下來的設計中,秦然準備設計真正的二代機甲。
將【利劍】的鏈劍改為雙刃重劍,重劍整體長60米,劍柄長10米,寬5米,劍脊厚2米,通體鈦合金打造,單單是劍身,重量就達到了1000噸。
1000噸的重劍,對於臂力上萬噸的機甲來說,使用並不困難。
唯一麻煩的是,怎樣才能讓機甲保持平衡。
如果將重劍背在背後,那麼不使用的時候,機甲容易後仰,而使用的時候,機甲容易前撲。
為了保證平衡,秦然只能在機甲內部設計了類似擺鐘的平衡裝置,重量接近1500噸。
當重劍不使用狀態,擺鐘靠著前胸,以保證機甲平衡,當使用重劍時,擺鐘貼著後背,同樣保證機甲平衡。
當然,擺鐘不可能只是前後擺動,也可以四周擺動,它可以根據重力偏斜程度調整。
因為重劍和平衡裝置的存在,為機甲增加了2500噸的重量,這導致機甲的整體重量,很可能達到11000噸左右。
為了平衡重力和揮動重劍的反作用力,秦然又加大了機甲腳掌的面積,同時,在機甲腳底板設計了300顆10米長鉚釘,進一步加強機甲的平衡性。
有了鉚釘,將腳掌鎖死也不完全是好事,為此,秦然又在腳踝處增加伸縮液壓裝置,讓機甲重力得到緩衝,同時增加機甲的彈跳性。
因為胸口有平衡裝置,重炮只能放在機甲雙肩的位置,而且設計中,四個炮口都可以調整角度。
確定了設計方向,秦然隨著設計思路畫出效果圖時,新的機甲,已經變成了一個高110米,重約11000噸的龐然大物。
這臺新機甲,主打的就是重劍,重炮已經完全淪為了輔助武器,至於其他的武器,秦然完全摒棄了,因為這樣能減少一部分機甲的重量,而且秦然的理念中,這臺新機甲,可以稱之為純粹的劍客。
至於機甲的名字,秦然也想好了,就叫【巨闕】,巨闕劍客,很搭配。
有了設計方向和效果圖作為參考,接下來的時間,秦然只需要設計出草圖,然後交給其他專家補充草圖的細節,還有零件的詳圖就可以了。
至於第三臺機甲,秦然沒打算自己設計,而是準備交給技術部門去設計。至於原因,其一是時間上來不及,其二,秦然雖然是技術部門的負責人,但是不能所有的機甲都得他來設計,總得給技術部門其他人一些機會,或許集眾人之所長,設計出來的機甲,比秦然閉門造車設計出來的機甲,更適合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