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王東來,還是楊安超,都是雷厲風行之人。
畢竟,兩人能夠成長到現在這個層次,自然是有其不凡之處的。
從航天領域退出來,前往民營私企工作,這對於楊安超而言,也是一個極難做抉擇的決定。
在航天領域,他已經是院士,並且主導過一個重點專案,手底下還帶著一批學生。
要成績有成績,要地位也有地位。
可以說楊安超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事業規劃,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了。
然而,他現在做出的決定,也能稱得上一句離經叛道的評價。
院士和私企合作,或者是兩者一同開辦公司,這些情況不是沒有。
但是,像是楊安超這樣直接加入民企,還沒有什麼股分的情況就少了。
到了他這個層次,錢已經很難說是最重要的東西了。
一般而言,一位院士手裡的科研專案經費少則幾千萬,多則十幾億。
同時,能夠忍受學術的枯燥,成長到院士的人,也必然是對學術擁有足夠敬畏心和一定追求的。
這也是楊安超做出這個決定的最大原因。
再留在航天領域,他已經很難再獲得多少有價值的專案了。
僧多肉少。
這便是如今學術界的現狀。
尤其是在航天領域,這個情況更為明顯。
華國什麼少,就是不可能會少人。
所以,哪怕是航天領域的人才選拔標準有多高,還是有前赴後繼的人才湧進來。
既要培養人才,又要建設人才梯隊。
最後,再加上技術的更新換代和發展進步。
楊安超這些老傢伙,已經需要退到第二序列,給年輕人讓位了。
年輕人更有創造性,不管是體力還是腦力都處在人生巔峰時期。
這一點,楊安超也很清楚,也能理解。
如果沒有辦法的話,也就算了。
現在,既然看到了銀河科技很可能在這方面有突破,楊安超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就不算奇怪了。
在簡單地達成了共識之後,王東來就和楊安超來到了銀河科技大樓。
不管是從一方面來說,楊安超既然決定加入銀河科技。
那麼,王東來就需要表現出自己的誠意。
包括不限於銀河科技給楊安超開出來的工資待遇,以及銀河科技對於航天技術發展的一些展望。
相比較於前者,楊安超更為關注後者。
辦公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