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毛熊的火箭專家齊爾科夫斯基在他的論文《用火箭征服宇宙》中,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
而在1903年的時候,發表了第一部有關噴氣運動的一部著作,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比較完整地提出瞭如何去利用液體推進火箭的這種構思以及原理。
而若是放到國內的話,有高中學歷的多半都會說出一個叫‘萬戶’的名字,說其人材是航天第一人。
但如果是歷史專業的大學生的話,就會提到此人原名陶成道,因為喜好煉丹,結果在事故之後,轉為試製火器,元朝末期,相助吳王朱元璋,在多次戰事中立下戰功,受得封賞‘萬戶’,於是才被人忘了原名。
此人之所以留名歷史,則是因為此人是第一個利用火箭飛天,只不過,因為時代和技術的限制,當時採用了47個自制火箭綁到了椅子上面,雙手舉著兩個大風箏,想要藉助火箭的推力,加上風箏的力量起飛,結果為此獻出生命。
從歷史文獻記錄的角度來說,我國確實是航天技術的發源地,因為航天始祖就是陶成道。
如果從神話角度來說的話,那就更不得了,嫦娥奔月更是將時間線推到了全球第一。
可是從現實角度來說,1596年,毛熊專家提出設想和設計原理。
在1926年的3月16日的時候,白頭鷹的一位火箭專家、物理專家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從此之後,便就開啟了真正的航天時代。
而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足足落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時間。
至於民營航天火箭公司,更是在去年的時候,才有白皮書提出這個想法。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王東來建立的銀河科技航天火箭公司,絕對是國內第一家民營航天火箭公司。
哪怕是上面有意推動,將銀河科技作為一個先進表率,相關的流程都走了大半年。
哪怕是銀河科技準備研發的是運載火箭,並沒有多少涉及隱秘的地方。
可是,運載火箭和導彈之間的區別並不大,儘管在任務目標和氣動佈局以及結構和規模上存在差別,但主要的組成部件類似,其中包括箭體結構、推進系統、控制系統、飛行測量以及安全系統、附加系統等。
如此一來,對於民營航天火箭公司的拍照發放,自然是嚴之又嚴。
國內自有國情在。
王東來也沒有想過一開始就能徹底脫離航天集團去發射第一枚火箭。
只不過,王東來卻明白,自己必須要有真正的技術在身,比如說是火箭發動機。
從研究所出來之後,王東來就窩在了銀河科技,一步都沒有出去過。
媧作為真正的人工智慧,在網際網路上的強大能力也為王東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比如說是藉助媧的網路資訊檢索能力,幫助王東來找到了很多很多重要的資料內容。
又比如說利用媧的運算能力,幫助王東來將火箭發動機研發的技術引數調整到最佳範圍。
人工智慧+王東來,所起到的效果比之什麼如虎添翼更加誇張。
一款嶄新的,擁有獨立自主專利的火箭發動機,從立項到真正研發出來,所需要的時間,短則一兩年,多則十幾年。
其中,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財力。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王東來的手上卻只用短短的數月功夫,就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設計雛形。
運載火箭研發生產的產業鏈其實也和導彈武器系統類似,產業鏈上游主要分為工程研製,具體涉及到運載火箭得到總體論證、設計,包括火箭總體設計和分系統設計、模擬測試、試驗部分。
產業鏈中游則是以運載火箭研製定型後的試樣設計、生產製造及模型總裝為主,按照元器件配套加工生產、分系統整合、模型整合進行產業鏈的再次細分。
至於產業鏈下游主要為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及應用發射,由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單位主要負責運抵發射場,同時航天測控網相關單位也要參與進火箭的正式發射。
這一套流程,不分什麼公家和民營。
而這一整套產業鏈中都是由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電科等軍工集團以及所屬企事業單位參與進來。
就算是其中有少數的民營企業,也是從航天系統內部走出去創辦的。
所以,王東來這一個不是航天系統走出去的,挖的人又不涉及航天系統的大佬,自然而然的,在第一時間就不被所有人看好。
畢竟火箭乃是一個高度整合的高新技術產品。
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造價昂貴的火箭發射失敗。
如此一來,就必須要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不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