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BYD能夠推出798的秦,就要得益於BYD自家的供應鏈體系。
自研自產,將成本控制到極限。
所以,銀河科技和BYD的合作協議也和CATL不同。
至此,技術授權大會就算是完成了一半。
而對於國外的專利轉讓,就更加簡單了,只需要選出開價最高的幾家企業就行。
一場牽動無數網友注意的技術授權大會至此結束。
銀河科技的速度很快,在意向書簽訂了之後,便對著外界公佈了結果。
與此同時,國內的BYD和CATL也都在各自的官網及渠道公佈了自家獲得專利授權,並且公示了未來的規劃。
而海外的幾家企業,也是默契地一同發出公告。
在公告之中,幾家大型企業都異口同聲的提到了要統一行業內部電池標準,也引得不少網友討論起來。
“標準統一,這個我贊成,本來就應該這麼做了!”
“笑死,電動車就是電動車,還扯什麼新能源車,就算是標準統一了,又能怎麼樣,還不是大號的玩具電動車罷了!”
“為什麼你們都在說新能源汽車,不是說還可以用在手機上嗎?怎麼沒有看到有手機廠商站出來?”
“估計都在等吧,新的產品上線,需要佈局生產線,再快估計也得幾個月才能親自體驗了。”
“不知道用上鋰硫電池的手機,會不會發燙也更加嚴重?”
“我靠,樓上說的很有道理啊,現在的鋰電池都發燙這麼嚴重,要是換成電量更多的鋰硫電池,那豈不是更加嚴重,該不會還會爆炸吧?”
“買車還是要買特斯拉,手機就用蘋果,保證沒有問題!”
一時間,網上的討論不斷。
而在另一邊。
鋰硫電池的事情到此也算是告一段落,王東來就把心思從這上面移走。
固態電池的研發只差臨門一腳,他目前也不準備立即研發出來。
剛剛鋰硫電池才完成突破,對於市場來說,這已經夠了。
等到BYD和CATL把生產線調整好,再生產出使用鋰硫電池的產品,也得一段時間。
要是在這個時間裡,完成了鋰硫電池的突破,王東來也不會說出來,更不會拿出來。
只會等到一個合適的機會才拿出來。
2014年的十二月份,就這麼一晃而過。
來到了2015年一月份。
而剛剛進入到2015年,一則新聞再次登上了熱搜。
《關於2014年度國家科學進步獎勵的決定》
這篇文章剛一出現,就引爆了網路。
更讓人覺得驚喜意外的是,在這個名單裡面出現了王東來的名字。
而王東來獲得這個獎項的專案正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