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算,白水縣的這位縣尉居然還親自率領著縣城內一半的守軍,到大劍關這幫忙協防。
老實說,如果只看這位縣尉大人帶來的1500人的話,能夠起到的實際作用微乎其微,但是,這1500名白水縣士兵所帶來的影響力,卻是相當震撼的。
以往,白水縣和葭萌縣內一些同樣拒絕繳納或者繳納很少田賦的地方世家和地主,怕高翔利用同樣的理由也去對付他們,急急忙忙親自帶隊到大劍關這裡,一方面,向高翔繳納當年足額的田賦和人頭稅,另外一方面,白水縣的人誤以為高翔招募百姓,是在徵徭役,他們‘善解人意’地替他按照漢律招募到了足額的壯丁。
田賦和人頭稅,高翔收下之後,毫無心理負擔,但是,壯丁這一塊,他就不得不慎重行事了。若是葭萌縣這裡,高翔收了也就收了,挖掘壕溝,多一些人,也能早一點完工。但是,照目前的進度而言,根本就用不到白水縣的壯丁。
可是,就這麼把這些壯丁遣返回原籍,給錢吧,官府白花錢,這些壯丁未必會感恩;可若是一文錢不給,他們反而會把擾民的責任扔到金珏軍頭上。
臨來前,金珏再三囑咐過高翔,時近冬天,挖掘壕溝的事情,只需要招募葭萌縣大劍關附近的百姓即可,不得隨意擾民,尤其是把白水縣的百姓牽扯到內。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高翔便立即派人把這裡的情況,毫不隱瞞地加急傳給了金珏。
金珏很快就給了回信,在信中,他命令,如果挖掘壕溝的工程進度夠快的話,讓高翔派兵護送白水縣和葭萌縣徵募來的壯丁們極其家屬,前往閬中縣。
在信中,金珏並沒有講明,他為什麼要把兩縣徵募來的百姓送到閬中縣去,即便是如今到了他身邊的兩個重要謀士法正和傅幹也猜不透他此舉的用意何在。
這一次,不光是高翔這裡,金珏在此之前,已經給金珏軍目前控制的廣漢郡其餘諸縣的主官們也下達了相同的命令——按照漢律,徵集當地赤貧百姓服徭役,被徵集的百姓連同其家屬,一起被遣送到閬中縣去。
金珏這麼做的目的,是在為之後,建立他在整個益州刺史部的統治提前佈局。
當漢武帝將天下分為十四個州之後,華夏已經有了新的地方意識了,以往,華夏只是在按照戰國各國的疆域來區分。
尤其是到了東漢王朝,這種情況尤為明顯。特別是荊州、揚州和益州這三個既大,且偏遠的州,地方士族和百姓都比較排外。
這也就是後來,孫吳政權為什麼會成為最後一個被滅的三國政權之一,而益州這邊,當權者卻屢屢向外敵投降的緣故。
無他,孫氏原本就是江南本地的豪族,而從劉焉開始,益州這裡的掌權者著卻全都是外鄉人。
每每到了戰局不利於益州一方的時候,掌權者都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向敵對勢力投降的,被歷史和文人們所隱藏真正原因,在關鍵時刻,益州本地大部分地方勢力與其君主根本就不是一條心。劉璋和劉禪之所以會選擇投降,不是因為他們怯懦無能,是迫於當時的形勢。
比如劉禪,蜀中當時忠於他的還是有很多的,可是,諸葛瞻敗績之後,以譙周為首的益州當地勢力已經凝聚起來,在暗中施力逼迫劉禪,正是因為聰明的劉禪看出了這點,他在選擇立即向鄧艾投降的。
後來,鍾會聽信了姜維的鬼話,企圖起兵自己做益州新的主人,那些投降於益州本地勢力在這次未遂的叛亂中,牽連被殺的有很多。而劉禪一家人卻都在這場風波中平安無事。
劉禪本人更是壽終正寢。
故此,金珏就準備採取,將漢中郡中的百姓與廣漢郡和蜀郡中的百姓互換的方法,提前佈局,進一步穩固自己在整個益州的統治地位。
現在這個時期,整個益州刺史部的菁華在漢中郡和蜀郡,排名第三位的是廣漢郡。
不過,金珏要執行下一步攻略益州刺史部的計劃——圍城打援計劃,自然要用到蜀郡本地的百姓,故此,他這一次遷移百姓並未涉及到蜀郡。
為什麼金珏會如此信任漢中郡的百姓呢?
第一,酬功。
目前為止,金珏軍在巴郡、廣漢郡和蜀郡三地發生的戰鬥中,為金珏建立下汗馬功勞的,有兩大群體。
第一,主動投奔金珏的黃巾軍殘部。
第二,原張魯軍計程車兵。
而張魯軍的將領,只有楊任和楊昂受到了金珏的重用,至於主動向金珏投降的楊松,金珏肯定是不會讓他再做官的,就連土地也不會多給他,頂多,在拿下成都城之後,多賞賜給他一下金銀財寶就是了。
若是楊松這樣貪財而又沒有氣節的人非得想要做官的話,金珏會把他們主動派到益州南部四郡去。鍵為郡中北部地區還倒罷了,益州南部四郡中蠻人的數量要遠多於漢人的,同時,除了滇池和洱海之外,四郡疆域內,山地多平原少,產出並不多。
因此,這四郡,除了少量關鍵點之外,比如滇池縣和昆明,就算是其他郡縣全都發生了反叛,丟給了蠻人地方勢力,金珏也不會派兵征討他們,只需打通通往滇池縣和昆明的通道即可。也就說,這些蠻人只要沒有擋住金珏軍與這兩個縣之間的通道和聯絡,金珏就不會管他們。
而被金珏派到這裡當郡守、縣令的官員,都要做好被殺的準備。
原本的時空中,蜀漢政權裡死於蠻人之手的官員非常多,比如,能夠被劉備和諸葛亮同時看中的蜀漢新銳武將向寵,他就是死於蠻人的叛亂之中。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漢中郡內如今聚集著七八萬黃巾軍家屬,這都是對金珏最為忠心的一群人,而漢中郡那些原本信奉五斗米教的信徒們,金珏也有辦法馴服他們成為自己最忠心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