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鳥飛翔,最美的形態,就是它在空中掠過的痕跡。”
“一隻鳥具體長什麼樣子,那只是標本。當它動起來的時候,才是自然。”
“如何用雕塑這個靜止的形式,捕捉動態的自然?”
“飛鳥掠空,一閃而過,什麼也沒留下。印在人們腦海中的,就是它們靈魂的痕跡。”
“這也是雕塑家,對自然的信仰和崇敬。”
“……”
人與自然。
天人合一。
這是永恆的話題。
問題在於……
一幫雕塑家面面相覷,空中之鳥的立意,有這麼高大上嗎?
明明只是比較抽象簡練的東西啊,從造型上來看,確實很像是羽毛,然後再從羽毛的確可以聯想到飛鳥。可是從飛鳥,怎麼又扯到自然與信仰上啦?
很莫名其妙!
業界人士不懂,但是過了幾天之後,他們忽然發現網路上關於體育館廣場的雕塑的熱度,居然沒有消散的跡象,甚至於還成為了網紅打卡的聖地。
為什麼呢?
大家搞不明白。
因為按照他們以往的經驗,雕塑這種東西,再怎麼有名氣,最多是在圈子中有影響力。出了圈子,普通人一般不會關注。
就算一些非常出名,成為了旅遊景點的雕塑,那也是由於多年的積累沉澱,被時間賦予了極高的人文價值,才為普通人所熟知。
但是空中之鳥,一座新建的雕塑,應該沒有附加值才對。
憑什麼吸引大眾關注呢?
想不通啊。
一些雕塑家,在私下研究,想破解其中的奧妙。如果自己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是不是也可以複製一二?
帶著這種心思,有人專門去廣場,開展了詳細的調查。
兩天之後,這人把調查結果,釋出到論壇中。
業界人士紛紛點選觀看。
然後,無語了。
調查是以影片形式展開,類似於街頭訪問。經過剪輯之後,一個個鏡頭閃過,出現了一個個身影。有男,有女,有中年,有小孩。
兩三百人,面對鏡頭的時候,反應各不相同。
有人羞澀躲開,有人矜持而笑,有人落落大方,有人主動激情。
總而言之,採訪很全面,內容很詳實。
訪問的問題,也十分的簡單,就三個問題。一是你從哪裡知道這個雕塑。二是為什麼過來參觀。三是覺得雕塑怎麼樣?
類似這樣的提問,眾人的答案應該千奇百怪才對。
可是讓業界人士震驚的是,這些人的回答竟然大同小異。
“哪裡知道……朋友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