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禮樂 (第1/2頁)

釋,也稱佛!

公元四世紀的時候中國出現了一位叫做道安的佛家弟子。是中國佛教制度的建立者,佛家弟子一律姓‘釋’就是從他提倡和開始的,因此和尚們又被稱為釋家弟子。

其原本就是佛家教徒,被中國本土化之後的意思。

整體來說佛家和儒家一樣,都是在中華大地之上傳承千年之後中間被糅雜了很多很多的思想進去,以至於儒家非先儒,佛家非先佛。

從釋迦牟尼佛的經歷來看,和孔子一樣都是沒有留下任何經文的,他和儒家最大的特點就是徒子徒孫眾多,其經書也是後世沙彌記錄佛陀講經時候的語言而撰寫成的。

所以儒家為子曰:就是孔子說。

佛家為:如是我聞。就是我這麼聽佛祖講!

這樣一來就造就了各種經書的不同,裡面或多或少的夾雜了沙彌的稍微改動,就像顏回誤解孔子的一一樣。不過整體還是相同的。

又因為佛家後世各種傳承者眾多,各類修佛法門萬千所以很容易走向誤區,偏離大道,留下漏洞。

若想了解佛,就必須知道釋迦牟尼佛的經歷,和儒家孔子非常相似。

所以佛家雖然被稱為出世之道,但是其行徑是入世修行的,而不是後來佛子佛孫們所做的避世,這都是錯誤的。

佛陀一生都在行走,或講經說法,可見其行為是入世教化,其主旨是修自心的出世法門。若想出世,便要入世。不入世,怎麼出世?後世之傳承者皆是避世之人,已經是曲解了佛陀的本意!

所謂先渡己,後渡人,己先為善,然後勸人向善,這才是本意,此舉就已經功德無量了。

若心中有佛,已證佛性,任由凡塵俗世束縛身體,心靈依舊空明,即使萬千繁華都不能映在心中,又怕什麼入世?

若心中無佛, 不自見性,即使遠遁深山,建起樓臺寺廟千座,又怎麼能困住躁動的心靈。

所謂出家吃齋,遠遁深山,供奉佛祖不過是著相而已。若得無相,就不能在乎有相。方明空相!

佛陀所做之事是明心見性勸人向善,所以人們耕地以為田,佛陀耕心以為田。

但是佛陀以心靈之果換取農田之果,本就是公平行事。後世眾多佛徒,沙彌,和尚卻以農耕之果實換取自己的心靈之耕種,先後顛倒,這便是失了本心。

建寺廟,做和尚,供金身,收香火,收入多,而生產少,真正的修心大師少之又少,這樣一來脫離了大道,就會遭人病垢,又有好吃懶做之徒見有機可乘,投身佛門,反正又沒有門檻,收人都是人人都要,收入之後又去不掉心魔,久而久之就變了味道。

不事生產者多如牛毛,耕種心田者寥寥無幾,先付出,後回報,變成了先要錢,後付出,或者乾脆不付出,即使明心見性已成,也不去教導民眾,不去入世,不去破除內部之心魔,怒目金剛之道變為安家護院之道。

佛教越鼎盛便離毀滅越進一步,空前的繁榮全部都是累積起來的香火做的虛假樣子,而不是明心見性耕種出累累碩果的心靈。所以歷史上便有三次滅佛之行動,都是因為自己而毀了自己。

既然選擇出世,又以出世為目標,那麼就做到出世的事情。

手下做的是收入世之人的香火,錢財,建的是亭臺樓閣,廟宇林林,嘴上講的是不染塵埃,不問俗世,須知因果輪迴,報應不爽,收了俗世之因,便要得到俗世之果。

滅佛之舉皆是自作自受!

若能學得道家之人,選擇出世,便是出世,即使心靈還在俗世,但是身體已經出世,不去沾染俗世之因果,自給自足,不爭香火,不要供奉。方是道之所在。所以道家在華夏文明裡以其不自爭,而在人心中為三家之首!

不同於儒家的在朝為官,在民為師,好歹也是收錢辦事,直來直去的互換。佛家後世衍化為只有收香火的義務,卻不做普度眾生的義務,這種後世沙彌的行為已然是脫離了釋迦牟尼佛的行徑,所以才有了波荀魔王的魔子魔孫入住佛廟的事情發生。

修心之法,佛教可稱為世間頂級法門,其出世的思想對人悟道有很大的幫住,也可以作為帝王安定天下的傳教所用。但是大善之下有大偽,況且修佛日苦,得大自由殊為不易,又因宗教緣故極為的排斥外教,所以後世佛教沒落不是沒有道理的。

最新小說: 惡雌只想洗白,獸夫偏要她洗白白 失憶alpha老公總想給自己種草 不懂別亂說,我這不是雜靈根 一人之下:天師府出了個道劍仙? 讓你打暑假工,你把地窟平推了? 上山十幾年,下山即無敵 惡靈資訊庫 我在廢土世界撿垃圾 我的農場在星際 末世文惡毒女配?囂張一日是一日 異域夢迴館 西遊,原來我是系統任務釋出人 我死後成了全師門的白月光 八零嬌妻野又辣,撿個糙漢來發家 鴻蒙系統之捉妖指南 大牌丫頭等你來 江心攏潮汐 盜墓:說書賊貓,鷓鴣哨拜見 接受荏苒 人在異界:開局截胡神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