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晶片的主體架構沒變,但是在主頻的細分上我們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SIC的第一代晶片其實只有3種型號,而每種型號的規格也只有一種。
這裡所說的規格就是晶片的主頻,比如8089A的5MHz,8089的8MHz。
如今島正利想做的就是在增加電晶體數量的基礎上,為每一種型號的晶片提供不同版本的主頻引數。
“就比如現在正在開發的80289M,以及80289兩種晶片。
雖然地址匯流排都是8位,但是兩者相對於前一代晶片電晶體數量都有了比較大的提升。”
在島正利的計劃中,80289M(M代表迷你版)其內部會整合6萬多個電晶體,比前一代8089A的4萬多電晶體多了近一半。
同時在執行頻率上也開發出了5MHz、8MHz、10MHz,這幾個不同的版本。
而作為它的強化版80289內部的電晶體更是達到了9萬多個,主頻也有8MHz、10MHz、12MHz幾個不同的版本。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除了同一產品線又多了三種不同定位的產品。
這也是SIC首次向消費者提供同一代微處理器的多種選擇方案,讓自己的晶片陣容更加全面與細化。
同時新一代晶片會相容上一代晶片的指令集,也就是開發人員拿到SIC的最新一代晶片後,不用再重新熟悉指令集的邏輯。
只要有了之前的開發經驗,那麼新一代晶片的使用也會快速上手。
這將大大降低SIC晶片開發的門檻高度,同時也將會極大的方便SIC晶片在市場上的進一步推廣。
按照SIC的設想,以後每一代晶片都會延續這種傳承,完善架構的同時,也在豐富指令集。
如此幾代產品下去,SIC的晶片將會真正發展成家族化產品。
隨著市場的擴大,使用者也會逐漸習慣SIC的架構與指令集的應用。
到那時候,SIC的晶片將會成為處理器市場的又一大主流,並且人們不會再輕易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
簡單來說這一代的晶片就是在修內功、打基礎,為SIC的家族化、傳承化做第一步嘗試。
而島正利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還是因為SIC的晶片,已經獲得了霓虹本土市場的廣泛認可。
尤其是富士通電腦的普及,它讓更多的軟體開發者接受了SIC晶片的存在。
他們是晶片生態鏈中重要的一環,牢牢的抓住他們,就不愁SIC晶片的市場接受度。
透過島正利的解釋,白川楓已經大概明白了SIC以後的戰略路線。
“除了這兩款晶片,在更高階的晶片領域我們有什麼計劃嗎?”
低端市場是基本盤,但高階晶片它的利潤也同樣豐厚啊。
30幾萬枚的16位晶片為白川楓帶來100多億日元的收入,如此之高的回報率他怎麼會不上心呢。
“16位晶片目前我們也在開發新的型號80281,它的內部整合了16萬個電晶體。
主頻也有8MHz、12MHz、16MHz、20MHz這幾個不同的版本。”
島正利對這款晶片也是寄予厚望,他詳細向白川楓介紹了這枚目前SIC的最強晶片。
“和前面兩款一樣,它相容上一代三種晶片的所有設計,並且可以執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體。
另外它將是SIC最後一款16位晶片,也是版本最豐富的16位晶片。”
“最後一款16位晶片?”白川楓奇怪的唸叨出聲。
“沒錯”島正利點了點頭,“80281將在明年,也就是83年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