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這麼多……劉秀轉頭看向董宣,後者回道:“不少於八九千。”
劉秀問道:“他們是從何地而來?”
“一部分是從荊州而來,一部分是從豫州而來。”
劉秀在大殿裡來回踱步,沉吟片刻,向他二人揮了揮手,說道:“都起來吧!”
“謝陛下!”
劉秀又徘徊了一會,停下腳步,問道:“從荊州來的流民,為何不去南陽?”
董宣說道:“陛下,據微臣所知,荊州之流民,主要就是來自於南陽。”
見劉秀揚起眉毛,董宣解釋道:“許多百姓在向南陽遷徙的時候,已經把自家的房子和田地都賣掉了,可他們到了南陽之後才發現,已經無地可用。”
更確切的說,他們已經買不起南陽的土地,南陽的土地一天一個階,蹦著高的往上漲,現在又哪是普通百姓能買得起的?
現在南陽土地大規模的集中在王侯貴胄、士族門閥以及大地主的手中。南陽當前的情況是,很多百姓慕名而來,可到了南陽之後才發現,這裡的土地自己根本買不起,但自家的房子和土地又都賣掉了,無家可歸,迫不得已,人們只能向洛陽
這邊流浪。
劉秀思前想後,幽幽說道:“百姓流亡到洛陽,朝廷也沒有拒之門外的道理啊!”
董宣聞言,急忙向前叩首,說道:“陛下聖明!”朱浮白了他一眼,對劉秀正色說道:“就算陛下能救濟眼下這批流民,但卻是治標不治本,將來可能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的流民湧入京城,屆時,陛下又當如何
?”他這麼一問,把劉秀也問住了。朱浮說道:“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直至現在,天下都未能大定,流民之多,不計其數,朝廷能救濟一批、兩披,又哪能救濟得了全部
?”
董宣正要說話,朱浮繼續道:“另,陛下連續頒佈廢奴令、大赦令,這……這也使得流民的數量變得更多。”
聽聞這話,董宣識趣的閉緊嘴巴。現在朱浮談到的已屬國策範疇,不是他這個區區的小縣令能插嘴的。
其實,劉秀雖然繼承的是漢室,但對於王莽推行的一些政策,他也有采納延用,其中之一便包括廢奴。
王莽推行廢奴令,始終都沒起到太好的效果,沒有好效果,並不代表這條法令不夠好,劉秀就覺得應該廢除奴隸。
在劉秀這一生的執政期間,先後推了九次廢奴令,可見他對廢奴的決心有多大。
現在朱浮就是在拿這件事來說事,隱隱有指責劉秀,推行廢奴令而造成社會上出現大量流民的狀況。
董宣詫異地看著朱浮,暗暗咧嘴。
其實他對朱浮的印象並不好,感覺朱浮就是個十足的小人,不說朱浮別的事,單說他構陷彭寵吧,活生生的把彭寵給逼反了,這給朝廷造成多大的麻煩和危機?
在董宣的心目當中,朱浮就是個向上獻媚,向下作威作福,妒賢嫉能之輩。
可現在來看,似乎也不完全是那樣,朱浮竟然敢當著天子的面,說天子的法令有問題,不論他指責的是對是錯,單單是這份膽量,的確挺令人刮目相看的。
劉秀看了朱浮一眼,問道:“叔元是說我,不該推行廢奴令?”
朱浮反問劉秀道:“陛下覺得,莽賊該不該推行廢奴令?”
劉秀還沒說話,董宣突然劇烈地咳嗽起來。朱浮瞥了他一眼,問道:“董縣令可是身體不舒服?”
董宣則是別有深意地看眼朱浮,那深邃的眼神,好像在問:你瘋了吧你?你竟敢拿陛下去比王莽?你這不是在成心找死嗎?
等董宣止住咳聲,劉秀又看向朱浮,不耐煩地說道:“王莽推行廢奴令失敗,並不代表他有做錯。”
“倘若做得沒錯,又為何會失敗?”
朱浮據理力爭的步步緊逼。劉秀眉頭緊鎖,這件事真讓他分析個子午寅某,他還真分析不出來,但就直覺而言,他認為奴隸就應該被廢除。見劉秀說不上來,朱浮從坐席上站起身形,在大殿裡邊走動邊說道:“王莽推廢奴令,效果甚微,陛下推廢奴令,效果倒是有,但接踵而至的問題也來了,就是導致大量的
無家無地的流民出現。“廢奴令不是不能推,而是在推廢奴令之前,朝廷一定得先想好要如何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狀況,不然,大量的奴隸變成平民,他們沒有家,沒有地,沒有飯吃,只能被
活活餓死,如此一來,還不如繼續給主子做家奴呢!在這種情況下,陛下的廢奴令,豈不是又要走上莽賊的老路了?”
在大殿裡徘徊的劉秀,慢慢坐回到席子上,仔細琢磨朱浮的這番話,點點頭,說道:“叔元言之有理!”又仔細想了想,他笑問道:“叔元可是想好了良策?”
“朝廷租賃公田!”朱浮想都沒想,脫口而出。
“哦?”劉秀眼睛一亮,揚頭說道:“叔元詳細說說!”“連年的戰禍,以及陛下推行的廢奴令和大赦令,都導致各地流民數量激增,他們無地可種,也無法養活自己,但與此同時,地方官府手中都掌握著大片的公田,這些地,只有恨小的一部分用於屯田,大部分都處於閒置,倘若陛下能把這些公田租賃給流民,流民解決了溫飽,不會再禍亂地方,同時,朝廷的稅賦也會得到大幅的增加,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