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京一事塵埃落定,姜家人的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軌。京城不比地方小縣,來到京城後,顏娘在戚氏的協助下定了成套的內宅規矩,若是有下人不服管教,都依照規矩來處置。
在竭綏時,灶上的人都是聘的竭綏本地的婆子,這次她們沒有跟著一起上京。顏娘託郭夫人介紹了一個牙婆,買了一個做飯的廚娘和一個燒火的小丫鬟。想到門房只有鄢伯一個人,於是又配了一個三十來歲的壯漢。
付了銀子後,顏娘跟姜裕成感嘆:“這京城物價還真是高,就這麼幾個人,比咱們家所有下人總價都貴。還好咱們手上還有些銀錢,不然根本買不起。”
姜裕成道:“貴就貴點吧,我聽師兄說過,那牙婆是京中口碑很好的牙人,從她那賣出去的奴僕,不會出現什麼糟心事。”
顏娘點了點頭,“也是,咱們這一家老的老、小的小,還是穩重可靠的人使起來比較放心。”
那壯漢叫柳大,姜裕成見他長的高大威猛,便讓他擔了護院的差事,鄢伯依舊負責看門兼趕車。廚娘名叫祝嫂子,燒火丫鬟叫小苗,她們原先都是大戶人家的奴僕,後來主家犯了事,她們也被官府發賣了。
當時牙婆跟顏娘說的很清楚,怕她有所忌諱。顏娘覺得,只要不是她們自己犯事被髮賣了的,還是能夠接受的。
祝嫂子廚藝好,來新主家後第一頓飯菜就小露了一手,得到了姜家上下的誇讚。薑母笑呵呵道:“活了幾十年,今天這頓飯菜是我吃過味道最好的飯菜。”
姜裕成看了顏娘一眼打趣道:“祝嫂子廚藝了得,看來這銀錢花的不冤。”
“不冤,反倒是我們賺了。”顏娘笑了笑,“不光娘吃的開心,就連滿滿三姐弟也吃了不少呢。”
薑母和姜裕成順著她的話去看三姐弟,平日裡只吃一碗米飯的滿滿,今天多添了半碗飯。雙生子裡哥哥文硯最不喜歡吃青菜,但顏娘給他夾的青菜他都吃光了。文博一向不挑食,飯量差點趕上了滿滿了。
薑母看著一溜三個孫子孫女,臉上的笑容一直沒變過。她對兒子兒媳道:“咱們家呀,也就這兩年才熱鬧了些,可我總覺得三個孩子還是少了些。成兒,顏娘,趁著年輕,你們加把勁再生兩個吧。”
聽了這話,顏娘不好開口,姜裕成卻沒什麼顧忌,“娘,要孩子這事兒還得靠緣分,有了自然會生下來的。您老就不要操心這個了,文硯文博正是調皮的年紀,家裡孩子多了也挺煩人的。”
薑母也只是順口一提,她知道姜家一向子嗣單薄,到文硯文博這一輩能有兩個帶把的,已經很不錯了,也不是非逼著要他們再生個兒子出來。
於是轉移話題道:“你說的也是,文硯文博已經三歲,再過兩年也要開蒙了,趁他們還小,我得多陪陪他們。”
說完又提起滿滿來,“我聽說京城這邊的婦人,都喜歡帶著自家閨女去別家做客,你得空了也帶滿滿出去走走,多結交幾個朋友,免得小姑娘待在家裡悶壞了。”
顏娘應聲:“好,都聽孃的。”
滿滿聽了,眼裡一下多了一絲光彩。
沒來京城前,她滿腦子想的都是世孫哥哥所形容的繁華世界,來了京城後才發現,京城一點都不好玩,規矩又多。來京城兩個月,她總共才出了兩次門,而且每次都是在郭家內院聽娘跟郭伯孃話家常,真的很沒意思。
娘說她長大了,不能跟小時候一樣野,必須得有姑娘家的樣子。每日除了寫字讀書外,還得學習女紅。她特別羨慕文硯和文博,每天只需要吃、睡、玩。
日子一晃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節當天,富成河上會舉辦龍舟比賽,那時幾乎全京城的人都回去觀賽,是一場非常熱鬧的賽事。
每到這個時候,岸邊的涼棚就十分搶手,提前一個多月就被京中的達官貴族們預訂了。郭夫人打著太師張元清的名號也搶到了一間。
於是端午節這天,張家、郭家及姜家三家女眷都聚在了棚子裡。張家來的是張元清的大兒媳亨氏以及她的女兒張瓊芝,郭家這邊只有郭夫人和次女郭紅纓,顏娘帶著滿滿,也是母女二人。
滿滿與張瓊芝年歲相仿,很快就玩到一塊去了。顏娘與郭夫人、亨氏說起話來,郭紅纓端坐在一旁靜靜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