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可能是歌曲確實好聽,所以有那麼多人選擇下載收聽。
出於人類的獵奇心理,正常聽眾肯定會點進去,試聽一下。
反正試聽不用花錢。
如此一來,打榜的目的也達到了。
為的就是增加超量的曝光,吸引大量人群前來圍觀。
要是能試聽的話最好……從娛圈上相關話題的反饋來看,試聽下載率的比例特別高。
十個人試聽,起碼會有三四個人選擇下載。
這個試聽下載的比例算是非常恐怖了,正常比例的話,應該是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
所以說,方宇對他的那十二首中國風音樂還是挺有自信。
肯定符合大多數人的直面感官和審美。
只要試聽了,相信會有相當多比例的人會選擇付費購買。
隨後在這些選擇付費購買的人裡面,可能會有部分人特別喜歡,再去購買實體專輯收藏。
在這個版權意識特別好的世界,大部分喜歡聽歌的人,都不會吝嗇這點錢。
在他們的感官中,聽歌要花錢是紮根在他們的潛意識中。
正是因此,《鴻鵠志》的實體唱片銷量呈不斷上升階段,即先前所說的“大爆發期”。
而且跟剛上架那會兒不同,現在所處的大爆發期,會隨著專輯上線各大音樂平臺,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原因沒別的,口碑使然。
傳得越廣,歌曲質量越好,爆發後勁越猛。
網路版權的收益,要遠超實體唱片給公司帶來的收益。
唱片公司發售專輯,主要的利潤點……嗯,回本點,在於網路銷售。
實體唱片的製作成本不高,哪怕加上外面的包裝,製作成本也沒有多少錢。
但成本和利潤不是這樣算的。
稅收先不談,得先去掉各方面的渠道分成、歌手分成。
剩下的那些收益中,還包含了專輯的宣傳費用、人工費用、以及動用資源的費用。
除非銷量達到一定的高度,可能本都收不回來。
而大部分歌手釋出的實體唱片,能有百十萬銷量就已經很不錯了。
比如說董成,他上次發售的那張專輯,加起來總共也才只有百十萬銷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