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前來祝壽的北境反王,王禹沒重視,卻也沒忽視,讓便宜孫子與諸葛臥龍出面接待了他們。
所謂的五十大壽又不是他自個的整壽,有什麼好過的。
北境反王中有心高氣傲者覺得受到忽視,卻也敢怒不敢言。
能混上一方諸侯的人都不是傻子,此次北境一行的所見所聞差點顛覆了他們的三觀。
一路行來,幽、並二州村村通官道,鎮鎮有學堂,百姓身體強健面色紅潤有光澤,單以衣食住行而論甚至不必他們手底下那些鄉紳豪強差。
這?這簡直不可思議!
那怕大周最為鼎盛之時,天下最為富庶地江浙一地的百姓也過不上這般神仙的日子啊!
還有這一路行來遇到的那些鄉鎮、縣城,論繁榮幾乎不下於北境之中的那些郡城,貨殖貿易總量更是猶有勝出,這還是昔日苦寒貧困的幽、並二州嗎?
聽那些百姓說,鎮北軍麾下的郡城與洲治比這些縣城還要繁華數十倍,那豈不是可以媲美昔日的大周京都了嗎?
怎麼可能?
因為各路反王出發的位置不同出塞的地點也不一樣,所以按照諸葛臥龍給出的路線,他們中確實有人可能一個大城都路過不了。
作為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哪怕這些反王個個皆有不凡之處,但只要沒能親眼看見那些郡城、洲治現如今的模樣,他們就絕對不會相信那些百姓口中的真話。
其實,按照王禹的本意根本就不用給這些反王諸侯規劃路線,他走的路子這些反王那怕照抄都學不會,他們出身的勢力以及支援他們麾下的那些黨羽,是不可能讓他們挖掘鄉紳豪強們存世根基的。
因為,他們背後的勢力與麾下的黨羽就是由鄉紳豪強們組成的。
讀書也好,練武也罷,乃至出家修行,在初期起步時都需要一定的資源給予支援的。
譬如,讀書需要先脫產、需要筆墨紙硯、需要經史子集、需要名師教導。
而這些都是要花錢的,大周時期的普通農戶家庭,需要三代人共同努力,才有資格供養一個孩童讀書認字。
這種能供養讀書人的普通農戶家庭,大週一個縣都出不了一個。
所以,大周的絕大部分讀書人家中都薄有資產為一地鄉紳。
前身所在的家族就是標準的鄉紳豪強,不然也供不起他這個讀書人的日常開銷。
如此一來,又何必像防賊一樣防著這些反王呢?在新制度的衝擊下這些反王註定只是曇花一現。
雁門郡,跟王禹有舊曾數度來到過這裡的傅青主端坐在驛站房間內的書桌前,正在揮筆疾書記錄著他這一路行來的所見所聞。
作為關內北境勢力最大的反王他的眼光高低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諸葛臥龍與他也曾有舊未在他前進的路線上多加設定,這讓他真正的窺探到了幽、並二州的虛實。
越是瞭解幽、並二州這些年來的變化,他越是心驚膽戰。
曾經的幽並二州是個什麼鳥樣主政過這裡的傅青主在清楚不過。
而今,用塞上江南這個詞來稱呼幽、並二州,在傅青主看來都是在侮辱幽、並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