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來山位於東部與中部交界處,嚴格來說是屬於東部。這山海拔極高,高聳入雲,常年雲霧繚繞,尋常之人難以攀登到頂。頂上有一潭天然水池,池水清澈幽深,池面平平如鏡,所以被叫做“鏡池”。據山腳的仙來村村民代代相傳,說這座山常有神仙下凡來到山頂修煉,並在“鏡池”沐浴洗漱,“仙來山”因此得名。
張雲舍中年時到處尋名山歸隱,經過此地得聞傳說,便親自上山頂察看,明白並非有什麼神仙下凡,乃是有前人在山頂隱居修煉。現早已人去山空,他樂享其成,選定這座山,在山腰處尋了一塊地,依山建觀起名“仙來觀”,從此在這裡隱居修煉。
這一天他正在靜坐冥思,掐指一算從盤龍群山回來已有六年,是時候有故人來,也該下山走一遭了。
而山腳下的仙來村,住著四十多戶人家,都是靠山吃山的本地尋常百姓家,僅有一戶是外來戶。那戶人家是一對年輕夫婦,名叫沈諳和杜岄。他們年輕時被人誤傷,生命垂危,幸得張雲舍所救,從此將張雲舍當作救命大恩人,一路追隨。張雲舍來仙來山隱居,他們便在仙來村定居。
他們也常到山上道觀清修,偶得張雲舍指點武功。張雲舍何等人物,乃當世“三聖”之一,得其指點一二也是很了不起,因此沈杜二人的武功均不弱。
然而此刻,他們正皺著眉頭,在自家大廳裡任由村民責罵,絲毫不敢硬氣答話。村民們七嘴八舌,吵吵嚷嚷,眾口紛說沈杜家的小孩頑劣不堪,打架鬥毆傷了別的孩童,還帶頭在私塾內搗亂,把私塾整得一片狼藉,就連教書老先生那把上面刻有“一塊無情木,單打書不熟 ,諸君若護短,希望莫來讀”的戒尺也給硬生生折斷了,氣得老先生吹鼻子瞪眼,大聲嚷嚷著“不教了!不教了!此處頑童果真是頑劣!老生明晨收拾鋪蓋走人”。
村民們你一句我一句,前賬舊賬一起算,大聲責罵沈杜二人。
有的說道:“三歲定八十。你們的小孩這樣頑劣,以後指不定成地痞惡霸!”
有的說道:“老道仙長帶回來的小孩,被你們教養成了什麼樣子!”
有的自言自語道:“這小孩這麼調皮,以後還能靜心修道麼!”
村民們七嘴八舌,嘴中所說的頑劣孩童,正是沈杜的養子李青山以及親生女兒沈明月。六年前,老道士張雲舍帶著嗷嗷待哺的李青山回來,剛好沈杜二人生下女兒沈明月。老道士見李青山太過年幼,加上自己也不懂撫養嬰兒,於是將李青山寄養在沈杜家中,讓他與沈明月一起成長。
兩個小孩自小一起長大,到六歲開始進私塾。李青山從小調皮好動,機靈活波,處處好奇;玩水爬樹,打架鬥毆,樣樣都幹。沈明月緊跟其後,樣樣參與。
因老道士叮囑過沈杜,不可教李青山武功,因此李青山沒有任何武功根基。沈明月卻不一樣,她父母自五歲教她武功,而且頗為嚴格,因此已略有根基,打起架來遠勝於同齡。她性格大大咧咧如男孩一般 ,幫著哥哥李青山打架,十有九贏。沈杜二人每隔幾日,就被人上門指責,無非就是李青山和沈明月又打架或者又鬧事。
沈杜二人也常常疑惑道:“李青山這性子,真是老道長今後的關門弟子?這性子,以後還能改得過來麼?”
“這腳踏七星之人,會是如此頑皮的麼?”
而今天闖的禍,似乎比往常的更加嚴重,不僅打架鬥毆,還折斷老先生的戒尺,直接要把教書先生氣跑。
這可不得了,仙來村本就遠離州郡,地處偏遠,全村僅有一處私塾,所有村中孩童都在此上學。而私塾先生都是從外地請來,本來就難請,前前後後因為李青山和沈明月搗亂,已連換了數名教書先生,以至於附近的教書匠一聽仙來村,就搖頭擺手。如今這個老先生,還是沈諳親自進城,花了一大筆錢聘來的。結果還不到半個月,又要被李青山和沈明月氣跑!
村民們得理不饒人,越吵越兇,口水似乎將沈杜二人吞沒。而李青山和沈明月則跪在廳前,雖耳朵聽著大人們吵吵嚷嚷,但臉上卻是不害怕,還時不時互相扮鬼臉、吐舌頭。
正當沈杜二人受村民責罵愈來愈烈之時,張雲舍帶著一箇中年儒士飄了進來。
村民們見到是老道士來到,都不再說話。沈杜兩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汗顏說道:“張道長,您來啦!”
一隻大白狐從後堂快速竄了出來,圍著張雲舍上撓下撓,蹭來蹭去,正是老道士當年救回來的白狐,如今已長大,通體雪白,異常俊美,眼睛漆黑狡黠。這白狐十分有靈性,對救命恩人張雲舍始終念念不忘,即使寄養在沈杜家中,也常常偷跑上山陪伴老道士,對老道士格外親熱。
李青山見白狐跑出來,小手向著白狐招了招,歪著腦子,輕聲說道:“小白,走開,走開,回去,別來湊熱鬧!”
杜岄伸手“啪”的一下輕輕打在李青山腦袋上,輕聲罵道:“啥時候了,還敢調皮!聽大人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