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心頭還有些吃不準:”聲東擊西?“
攻城戰,攻守雙方皆有優勢。
守城方的優勢,便在於城高池深、居高臨下的地利。
而攻城放的優勢,便在於靈活機動,可以點破面。
同等兵力下,守城方要守四城門,而攻城方,只需攻破一座城門。
但這世間上,很少有絕對的事。
善攻的將帥,能因地制宜,廢掉守城方的地利。
善守的將帥,也能以攻代守,廢掉攻城方的機動性。
在張楚看來,今晚這一波夜襲,拉平的就是攻守雙方統帥的指揮能力。
再名傳千古的名將,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感覺打仗。
但現在,攻守雙方,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有多少兵力。
只能依靠對方的進攻強度、反擊強度,來大致的判斷。
但進攻強度和反擊強度,是能造假的。
就好像西城門。
張楚手下七個營輪流攻城,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兩營人馬在參戰,如果城頭上的守將根據他的攻擊強度,來判斷他的兵力,那無疑是大錯特錯。
此次鎮北軍夜襲,採取的是圍三闕一之策。
南城門、東城門、西城門,皆有鎮北軍大軍攻城。
西城門的前軍是佯攻,那麼另外兩座城門之中,必然有一門是強攻。
現在,擺在北蠻守將案前的問題就是:要不要調配兵力?怎麼調配?
不調配,萬一正在被強攻的那一座城門,真被攻破了怎麼辦?
調配,萬一攻擊力度很小的這兩座城門,鎮北軍其實是佯攻怎麼辦?
還有北城門外,真的沒有鎮北軍埋伏嗎?
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決策失誤,都可能導致城破全軍覆沒!
北蠻守將兩眼一抹黑。
霍鴻燁的情況其實也不比北蠻守將好多少。
他同樣只能依靠各城門的反擊力度,來判斷北蠻人的兵力調配。
但反擊力度這個東西,同樣是可以造假的。
北蠻守將完全可以命令一半兒士卒反擊,另一半士卒抓緊時間休息,恢復體力。
一旦霍鴻燁判斷失誤,佯攻轉強攻卻恰好踢在鐵板上,那今晚這個大好戰機,也就白白浪費了。
但無論怎麼說,霍鴻燁今晚這一出虛實相應的夜襲大戲,已經令張楚對他的指揮能力大為改觀。
單憑他現在掌握的資訊,如果今晚這一戰沒有第三方來攪局,鎮北軍有極大可能攻破錦天府。
畢竟今晚這一局,是他霍鴻燁在操盤,他佔據著絕對主動。
古人言: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誰都沒有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