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來還想著對李長河要費一些口舌勸解,但是沒想到李長河竟然也有這樣的想法。
“看來你心中早有腹案,我就知道,像伱這樣的天才,必然是走一步看三步的主。”
“既然你要跟我開誠佈公,那你就說吧,你想做什麼?”
包鈺剛此刻臉上收起了笑容,認真的衝著李長河問道。
李長河見狀,則是看向了包鈺剛。
“包先生,我想問一下,你接下來,敢對英資企業繼續下手嗎?”
“嗯?你想對英資企業繼續下手?哪家?”
包鈺剛有些詫異。
同時心裡也感慨,果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如今在港島,敢對英資出手的只有一個李加誠,這人的膽子是真的大。
而他包鈺剛,只能算半個。
因為他屬於被動對九龍倉出手,在佈局上,跟李加誠比是差了一籌的。
而現在,李長河要當第二個嘛?
李長河則是笑而不語,他在等著包鈺剛的回答。
別看包鈺剛吃下了九龍倉,未來又吃下了會德豐,拿下了小半個怡和洋行和一整個四大洋行之一的會德豐集團。
但是李長河很清楚,這兩場針對大英資本的收購,都不是包鈺剛主動地。
九龍倉的戰火是李加誠引爆的,然後胃口太小,吞不下九龍倉,無奈之下轉給了包鈺剛。
而會德豐集團其實也是。
會德豐集團的兩大股東鬧了矛盾,其中的大股東本來想把會德豐賣給李加誠,但是李加誠那時候剛消化了和記黃埔,根本無力吃下會德豐。
於是再度借花獻佛,將收購會德豐的機遇轉手讓給了包鈺剛,也算是還了和記黃埔這個人情。
所以從商業上來說,不管是九龍倉還是會德豐,包鈺剛都是“被迫”接盤,沒有主動對大英資本下手。
原因就在於,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算是英資在華的第二位代理人。
這種所謂的大英代理人是李長河自己定義的,他前世在查資料的時候看了一部分港島的資料,覺得有三位華人能作為港島華人富豪的代表。
這三個人的幕後,其實都跟大英資本密切相關,這些華人富豪的幕後,都有大英的推手。
第一代代理人,其實就是何東,何東依託怡和洋行,慢慢的得到了大英的支援,成為本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華人在港島成功的代表。
第二代代理人,其實就是包鈺剛,不過包鈺剛的幕後,不再是洋行,而是換成了滙豐銀行。
在滙豐銀行的支援下,包鈺剛成為了六十到八十年代大英資本的代表,同時也站在了華人富豪的頂端。
而第三位,其實也是滙豐銀行推出的,那就是李加誠。
李加誠的崛起,具備偶然性,與其說他是第三代,李長河更認為,他是取代了包鈺剛。
而包鈺剛被取代的原因,大機率就在於從79年到84年,在國家改開和港島問題的利益上,包鈺剛做出了偏向。
他對大陸的傾向性,讓他失去了滙豐的信任,滙豐銀行的大班,也就是滙豐銀行的負責人沈弼,跟包鈺剛是有著良好的私交的,這也是包鈺剛能侵吞九龍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