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固邊防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做為防守一方,大明的邊鎮防禦力還是很強的,只要每個邊鎮能有一兩萬人馬,統帥又不是個飯桶,基本上,他就算率十萬大軍過去也不一定能撈到好處,因為大明的邊鎮城池堡壘太多了,外圍還有長城拱衛,只要人家稍微上點心,要攻進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楊聰的能力,已然透過幾次大戰證明了,這傢伙,厲害著呢,大明西北邊防由他負責,每個邊鎮能有個一萬人馬就足夠了,這會兒他卻大肆招兵買馬,集結了十多萬大軍,吃飽了撐的嗎?
十多萬大軍的消耗,俺答汗能不清楚嗎,每次他都是臨到要去大明邊關打秋風了才會令各部人馬集結起來,為的不就是節省糧餉嗎。
就算是大明,也不可能集結十多萬大軍長期在那裡防守,因為十多萬大軍的消耗,大明都撐不住,用不了幾年,大明就要被這十多萬大軍給吃垮了!
很顯然,楊聰這是想集結大軍,收復河套呢。
這一下,俺答汗不再猶豫了,人家都要打上門來了,還繁衍個屁啊!
他當即便下令,把所有擄來的鐵匠銅匠什麼的全部集結起來,全力打造盔甲,什麼鍋碗瓢盆什麼的,只要是鐵的,又或是銅的,全部收集起來,熔了,做材料用,只留下少量鐵鍋煮飯即可。
同時,他還下令,所有部落,全部西北方向遷移,儘量把東南面的草原全部空出來。
他這一招,就是專門用來對付明軍的。
因為大明的邊鎮基本都集中在河套的東南方向,西邊就一個甘州鎮,而甘州鎮離大明內陸太過遙遠,糧草輜重轉運相當困難,所以,明軍肯定會從東南方發動進攻。
他是想著,只要把河套東南部全部空出來,就有了迂迴的空間,到時候,明軍就算是衝進了河套,也找不到人,而他卻可以率騎兵到處騷擾,斷明軍的糧道,甚至各個擊破。
不得不說,他的策略還是相當不錯的,如果明軍用常規戰術跟他們作戰,他還真有可能將明軍搞得焦頭爛額甚至一敗塗地。
只可惜,楊聰壓根就沒打算用常規戰術,甚至,他都沒打算在年內發動進攻。
這一下,俺答汗就虧大發了,因為河套東南氣候相對西北來說好了可不是一星半點,而且,那裡的水草也是最為豐盛的,他這麼一撤,等於就把最適宜生存的草原給丟棄了。
他們可是以放牧為主的遊牧民族,沒了草原,又怎麼放牧,放棄手底下最適宜生存的草原,損失之大,可以想象。
他是左等明軍等不來,右等明軍等不來,等的都快噴血了,明軍還是一點動靜都沒有。
楊聰哪裡知道他的想法,甚至,他把所有部落都遷移到河套西北去了楊聰都不知道。
沒辦法,茫茫草原上,想要派斥候去查探,實在是太難了,因為人家本就居無定所,而且大多數部落還很少跟外人接觸,你這貿貿然派斥候去查探,要麼找不到人,就算是找到了估計斥候也回不來了。
他倒也不急,因為他準備採用的戰術是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先期查探,基本上沒什麼必要,只要開戰的時候能探清楚大軍四周的情況,保證能層層推進便成。
於是乎,雙方就這樣耗上了。
俺答汗是命人拼命打造盔甲,以應對明軍的火器,同時來了個堅壁清野,準備利用騎兵的靈活性突襲明軍,而楊聰卻是默默的修著鐵路,認真的操練著手下人馬,貌似一點進攻的意思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