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玩笑的吧?
你不想賣就直說啊,十倍的價格,誰能接受!
楊聰是開玩笑的嗎?
當然不是。
他早就打聽過了,大明的貨物運到歐陸之後價格最少會翻二十倍以上!
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很多東西他們都生產不出來,有些東西,就算他們能生產,質量也沒法跟大明生產的比。
這時候的歐陸可沒有後世發達,他們除了造船技術趕上了大明,其他方面基本都很落後。
像瓷器、綾羅綢緞等“高階”商品,他們根本就生產不出來。
像普通布匹,他們是能生產,但是做出來的質量根本沒法和大明生產的比。
還有諸如茶葉和藥材之類的,他們根本就不會種植。
說實話,這些東西本就不是生活必需品,他們為什麼會這麼追捧呢?
這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滿世界到處殖民,到處搶,成暴發戶了,錢多的燒啊!
他們每年從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掠奪的金銀那都是以噸來計算的,換算成大明的計量方法,那就是數千萬兩白銀一年,突然間多出這麼多錢怎麼辦呢?
那自然是可勁的花,看上什麼就買什麼。
比如說瓷器,原本歐陸人也不是沒有東西盛食物,貴族一般都用銅器、銀器甚或是金器,平民則一般用木器,至於麵包什麼的,直接用籃子裝著就行了,也沒那麼多講究。
但是,這些東西都有個缺點,那就是不好清潔。
那時候的工藝可沒現代發達,銅器、銀器、金器和木器什麼的都是手工加工出來的,表面那是相當粗糙的。
至於電視裡,那基本都是騙人的,什麼歐洲中世紀貴族家庭裡用金器銀器都是光滑如鏡,閃光發亮的,那就是開國際玩笑。
那些都是現代工藝加工出來的,用機器壓鑄出外形,再用電鍍在表面均勻的鍍上一層薄薄的金銀,甚或是裝飾鉻,那自然是光滑如鏡。
歐陸這會兒哪裡有什麼壓鑄技術,更沒有什麼電鍍技術,金器銀器什麼的加工出來看上去是平的就算不錯了,其實,表面一點都不平整,菜汁沾上去很難洗乾淨,用的時間長了,就會有很大的異味。
瓷器就不一樣了,表面是燒著出來的,基本上跟鏡子一樣光滑,不管什麼髒東西,用水一衝,再用布一擦,基本乾淨如新。
這會兒他們有錢了,成暴發戶了,自然想用更好的瓷器了。
所以,大明的瓷器傳入歐陸之後便倍受到追捧,有時候有的瓷器甚至需要透過拍賣才能獲取。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比如景泰藍的價格就是透過這一時期歐陸的拍賣漲上去的。
景泰藍的工藝對於當時的歐陸人來說那自然是相當高深的,但是,對於大明匠戶來說,也就那樣了,如果算人工撐死也就幾兩銀子而已,而且大明的匠戶給官方製造瓷器還是免費的呢,只要管飯就行,至於材料,那也是就地取材,根本就不用花什麼錢的。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景泰藍的價格並不高,一個半人高的景泰藍花瓶能賣個幾十兩銀子就不錯了。
但是,這東西一旦運到歐陸那就不得了了,物以稀為貴啊,大明傳到歐陸的瓷器本就不多,景泰藍更是少之又少,一般都需要拍賣才能獲得。
這東西其實就沒什麼實用性了,就是擺那裡好看而已,沒辦法,這會兒歐陸貴族就是有錢啊,錢多的燒,稀罕的東西他們自然是拼命的搶,一件普通的景泰藍在歐陸拍賣到數千兩甚至數萬兩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