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八股文有特殊的規律嗎,或者說這科舉考試有捷徑嗎?
對於這個年代的讀書人來說自然是沒有的,要有的話,只要是個讀書人都能金榜題名,朝廷又哪能塞下這麼多人呢?
正因為朝廷塞不下這麼多讀書人,科舉考試才會選用八股文這種規定近乎死板的文體。
說白了,科舉考試之所以選用八股文,就是為了為難讀書人,就是為了淘汰大部分讀書人,讓金榜提名變得難如登天。
楊聰是越看越絕望,這八股文真不是一般的難寫啊,貌似只有死讀書,把《四書五經》背的滾瓜爛熟,把古聖先賢的話都記在腦海,然後不斷練習,模仿古聖先賢口氣寫他個千百回,這樣才能具備寫八股文的基礎。
這得苦讀多少年啊,恐怕讀到死他也只能考個舉人,金榜題名豈不成了笑話。
如果按這年頭讀書人的方法讀下去,他還改變個屁啊,不說改變大明的命運,他自己的命運能不能改變都是個問題。
捷徑呢?
他需要的是捷徑啊!
這破題、承題、起講、入題也就罷了,只要模仿聖人的口氣按格式寫幾句,能說出點道理來基本就沒問題了,主要後面這八股,又要講道理,又要模仿聖人的口氣,還要對仗工整,還要注意平平仄仄,還要注意押韻,這不要人命嗎!
這平平仄仄和押韻就是最要命的地方,打個簡單的比方,比如說古詩,那也講究平平仄仄和押韻,古人寫一首絕句最少都得琢磨好幾天呢。
一首絕句也就二十來個字,這時間當然不是費在寫字上,要是光寫二十來個字,當然費不了幾天,幾分鐘就完事了,寫古詩最費事的也是平平仄仄和押韻,有時候一個字都得推敲老半天。
這八股文可不是二十來個字,正文部分的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組排比對偶句最少也有兩百來字,要一一注意平平仄仄和押韻,其難度可想而知。
那麼到底什麼是平平仄仄,什麼又是押韻呢?
這個楊聰倒是很清楚,這時代的讀書人基本上都學過這個。
這平平仄仄,大致意思就是某些特定的文體每句話裡每個字要按固定的聲調來,這樣讀起來才會昂揚頓挫,至於聲調其實跟後世的四聲差不多,但是,這個時候並沒有四聲這一說,這個時代對聲調的描述是這樣的: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聲、去聲和入聲。
至於押韻,還好理解一點,說白了就是特定的幾句話結尾之處要用同韻母發聲的字。
不過,這個時代也沒韻母這個說法,這個時代漢字的讀音一般用直音法和反切法來標註。
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或者近音字註明這個漢字的讀音,比如“疾讀若急”,“降讀江入聲”。
反切法就是將這個字讀音切開成兩部分,用兩個字來標註,比如“勸,去願切”,“孤,古胡切”。
這傢伙,這個時代對讀音和聲調的標註方法還真是麻煩啊,楊聰下意識拿起筆在一篇八股文上塗抹起來。
他的目的自然是想找出這八股文平平仄仄和押韻的規律,不過,他標註的並不是什麼“平上去入”,也不是一個個同音字或者兩個反切的漢字,而是後世的聲調符號和韻母。
這一篇八股文總共還不到五百字,正文部分最多也就三百多字,用後世簡單的符號標註倒也不怎麼費時間,很快,他便將眼前這篇八股文的四組排比對偶句標上了聲調,每個需要押韻的地方也標上也韻母,一篇整整齊齊的文章頓時被他塗的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