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10點,童字如準時出現在蘭宇書法大賽臨西賽區。
沒有參加過中國的高考書法生考試,她事先查閱了資料,這個和參加統考的形式幾乎一致。上午是考查創作臨摹,下午考查理論知識。
臨摹一般是需要模仿兩到三種筆體,時間是上午兩個半小時。下午是考查中國書法常識和創作。同樣是兩個半小時,但是要完成這兩項,而且創作需要按規定用兩種筆體創作寫下規定的詩詞。滿分是100分。臨摹佔30%,中國書法常識佔10%,創作佔60%。
沒有考查國畫,聽起來好像沒那麼難,做起來可就沒那麼簡單,考場上的寫字感覺和平時是不一樣的。容易緊張,容易出錯。這一學期課程主要開設的是篆書和山水畫,這樣一看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學。
童字如努力調整好心態,她從不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即使內心早已兵荒馬亂,但是她還是能裝作若無其事,鎮定自若地走向考場,淡定地放好東西再不緊不慢地拿出筆墨硯臺和鎮尺。
最為重要的就是下午,上午的時候當她看到臨摹的行書是米芾,隸書是張遷,提起的筆有點猶豫。她知道米芾這個書法家,也見過他的作品,可是沒有具體寫過。張遷的隸書寫的也不多。
現實情況有點不利,她今天是不是要黃了?
思索了幾分鐘,她又拿起筆開始寫。老師說過,考場上遇到生疏的字型,先不要著急寫下來,先觀察它的字型、字尾走勢、收筆方向,如果有草稿紙,可以先在草稿紙上寫一兩筆。
眼下沒有草稿紙。只能憑著自己的判斷去寫。
米芾整體佈局是比較大氣的,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自然流暢的氣勢,不拖泥帶水。單看一個字,在起筆的時候用墨多,筆跡重,隨著筆鋒走勢到中間略略清淡,遇到收筆或者轉折,他習慣用側鋒。對於較長的橫畫他喜歡“一波三折”。第一眼也有點像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細看有點傾斜,但是他的字重心低,這樣就會收住筆。
《張遷碑》和《曹全碑》不同的是,其字型頂點是倒梯形或者三角形,不是“蠶頭。”從橫的收尾看,它是逆鋒向上起筆,其通篇為方筆,方整勁挺,稜角分明,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書風端正朴茂,方勁雄渾。同樣也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雖字跡多漫漶,然端正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實乃渾然天成之感。
差不多掌握了其中的意味,她又拿起筆開始臨摹。努力做到一氣呵成寫完一個字。
將近一個小時,她寫完行書。通篇欣賞後感覺還可以,有幾分米芾的韻味。
緊接著,她又開始寫隸書。《張遷碑》有些不太好寫,可能是她比較注重厚重感,可能是她緊張的原因,本來她寫字很快,可寫完就剩下五分鐘的時間了。
總體來看,這兩篇臨摹沒什麼大問題。她寫字時候有點抖,也影響不大。
那就敬請期待下午吧。
中午她也沒什麼胃口吃飯,只是簡單地匆忙在麵館吃了一碗疙瘩湯就在考場外四處散散,聽聽歌緩解一下不安的心情。
等到下午兩點半,比賽再次開始。先開始答理論知識,這些理論她基本上都能答上來,有兩三個不太熟悉,這也並無大礙,一個題只有0.5分。
接下來的書法創作也不難,要求的是楷書和行書分別創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這首詩並不難,她之前就練習過這首詩,它的繁體字也不多。
她選擇楷書用她喜歡的褚遂良筆體書寫,行書依舊是王羲之。
先是寫她更喜歡的行書,寫起王羲之的行書她總是那麼得心應手,一氣呵成的筆尖流暢感彷彿筆尖在跳舞。
王羲之的行書中“提按”筆法十分講究,側鋒走筆要張弛有度,最好是一筆可連帶幾個字。
這並沒有難倒她,寫多了王體創作很快她就寫完了。
再者是寫楷書,褚體的特點是變長為扁,寬綽疏朗。結構嬌媚為主,體態多變。有些神似歐體,但是和歐體又有所區別,不是統一的細長型。
褚體是粗中有細,但是粗一些的地方只是比其它楷體略粗一些,這不代表只用筆尖寫好就行。
不到半個小時。她就寫完了。還寫上了落款。
眼看還有一些時間,她就打算再看看她寫的字,自我評估下是什麼成績。
“鐘山只數重山,春風綠江南岸,”不對,好像少了兩個字。
她再細讀,這兩句應該是“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好吧,她沒寫“隔”和“又”字。
我在想什麼,腦子進水了嗎?怎麼能少寫字,明明試卷上人家都寫出來這首詩了。
這樣會扣分吧?我要不然補在後面?
她有些不知所措,幸好這時候一個學生模樣的監考人走到她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