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不代表李德的威信喪失,畢竟涉及到技術上的事情他也提前說了是個建議。
當李德將他的設想提出來後,工匠們都覺得是可行的,不過利用的方式有所區別,內燃機提供的動力主要是連線的飛輪,只要在此基礎上增加飛輪的數量和連線飛輪的齒輪為多個裝置提供動力還是可以滿足條件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會佔用一些空間,而且連線的數量可能會減少到二十個。
這也是為了內燃機提供動力的穩定。
經過成本核算還是比手搖式縫紉機的成本高出太多,按照成本來說不如直接選購一千個手搖縫紉機。
李德覺得不是什麼裝置都需要內燃機提供東西的,畢竟他想的是能夠快速提高生產可能也是心急了一些,於是決定讓工匠們研發腳踏式的縫紉裝置。
用橡膠皮帶帶動飛輪提供動力就是後世縫紉機那種,只不過這種提供動力還是不太能滿足製作皮具。
但不妨礙他給出建議,這些只能等進一步研發新式縫紉機後才能夠實現。
不過李德給出的建議也足夠讓工匠們牟足勁幹工作的了,最後寧州的代表直接定製了一千個手搖縫紉機,另外還向城守府申請十輛重型汽車。
汽車工坊一直沒有放棄生產,將汽車普及到各個城郡是早晚的事情,十臺重型汽車直接批覆了順便這次返回還可以攜帶大量的貨物回去。
不跑空車是節省汽車成本的最好方式,做到物盡其用。
工匠們的努力都是能夠看到不知道是不是鐵匠工坊的工匠們運氣比較好經過多次試驗鍊鋼後還真的研究出了鋼。
經過測試後非常符合使用標準,於是工匠們的工作積極性越發高漲。
新式鋼鐵出產後以前的兵器鎧甲全都將成為過去式,李德可不允許將鋼鐵用在製作這些東西上。
工匠們只能選擇將新式鋼鐵用在製造內燃機上,有了更加結實的材料加工小型內燃機就不在是問題。
接下來的工作工匠們全都開始投入到製作內燃機上材料上的技術突破同樣改變了火器工坊的技術升級。
火器工坊製作的大量火器開始被鋼鐵替代。
在冶鐵工藝發展期間對焊接技術也得到了發展,比如老土焊接法就成了主流的焊接方式。
內燃機除了一次成型的胚子,需要連線的方式都是採用螺栓的方式進行連線。
鐵匠工坊還有一項在開發中的專案就是關於焊接風槍製作的,想要提供焊接需求就是需要在連線處進行高溫加熱。
按照現在的燒製加熱只能對一些簡單的鐵製品進行加熱老土的辦法進行連線,還做不到隨意焊接程度。
所以專案組就在開發一種利用封箱將爐中火引入導火管進行集中加熱的方式來做到方便焊接的作用。
只是受到材料等限制至今都沒有研發成功,但是有了煤油後便開始進行煤油焊槍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