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看著鐵匠工坊呈遞上來的計劃書,這也是第一次有人主動提出更改生產結構,對此李德是非常重視的。
鐵匠工坊是幽州勢力的工業基礎,出現分離的情況就說明工業基礎已經滿足條件可以進一步發展。
經過認真慎重思考後李德決定了成立汽車工坊的事。
直接批覆抽離五千工匠用來成立新的工坊,關係依然是城守府名下。
宣佈成立汽車工坊的事後,馬上開始招募鐵匠補充鐵匠工坊的生產人員。
高階工匠則沒有太大的調動,因為主要研發的團隊是必須要有提獎工坊支援的。
汽車工坊則完全成了經濟產業進行發展。
鐵匠工坊抽調五千工匠,為了不讓工匠們有情緒李德還去親自坐鎮。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將鐵匠工坊事情處理完,經過補充人員後的鐵匠工坊則被分成了好多個專屬工坊。
核心的團隊也分出了好幾個,分別用來研發不同的專案,有了成就後獎金再次增加。
現有的核心工坊正在研發的專案團隊主攻的專案分別有蒸汽機專案,內燃機專案,車床裝置研發,兵器製造工坊。
分離了具備生產的鐵匠工坊專門用來接加工訂單,生產工坊才是鐵匠工坊的核心。
新的制度是具備市場條件的專案會單獨成立生產工坊,利益全都跟各個工坊的盈利而決定收入的高低。
至於研發團隊那都是沒有成果錢都是賠錢貨,屬於完全被資助工資正常發放獎金則屬於比較高那種。
經過調整後,各個工坊的盈虧就很容易見到,汽車生產加工成本也是要走賬單的,所需要的裝置,零件都成了鐵匠工坊的訂單。
汽車工坊則主要負責部分零件的加工製造,分工明確後就不存在摸魚的情況出現。
另外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鐵匠工坊培養人才的方式也從帶徒弟變成了課業形式的教學,以鐵匠工坊出資建立了技工學堂。
每年招收五千人名額學員,一年打基礎,第二年就開始在鐵匠工坊實地學習直到三年後畢業,實習期間是有薪水拿的。
還有一些工匠是帶著自己徒弟的,這些傳承李德也是非常的重視,雖然有些故步自封從技術發展上有著侷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更容易培養出來成手工匠。
以往鐵匠都是家傳手藝現在有了技術學堂就打破了家族式傳承,也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工匠。
幾萬人的鐵匠工坊並不是極限,僅僅只是個開始。
這次的招募工匠就是沒有限制名額,一個月招募的合格的工匠就有三千人,想要做學徒的有六千人。
子所以這麼受歡迎就是因為在幽州有一技之長的人生活會更好。
工匠招募的是很多但要真正適應工作還需要經過至少一年的實習期,就算是成手工匠也是如此。
沒有辦法誰讓鐵匠工坊的技術比較先進,熟悉各種裝置沒有一年時間真的很難掌握。
李德處理完鐵匠工坊的事情後,汽車工坊的第二批加工訂單,到了第三批訂單汽車預定數量就減少很多才只有十二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