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為了將醫學的水平再次提高,想要支援實驗室的運作就需要有足夠的高水平的醫學研究員。
研究院自然需要從醫學院裡出,這就必須保證醫學院有足夠的人能夠好滿足需求。
醫學院將再次擴大,並且在各個幽州勢力內的區域建設新的醫學院,醫館。
他已經決將中城的醫療體系建設起來,同時建立實驗室用作研究。
半月後,幽州城的醫學院新建設的五號主樓正是應用。
增加了醫學院的國模招生人數每屆增加三千人,學堂也同時跟著擴建,每屆增加五千學子。
中誠的醫學院規模從計劃建設起就是達到幽州醫學院的半個規模,前期能夠招收一萬學生,後續可能達到三萬人。
學堂的話都是普及到鎮,能夠讓莊戶家的子女都能夠得到教育,在中城會設立罪過學府每屆人數可以達到兩萬人,容納人數總量可達這十萬人。
招收人數眾多,非常需要資源,所以學堂的教育時間將會延長一些,這也是為了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讓學子們將知識沉澱。
前期都是集中培養,具體能夠有多少人能夠加入到城守府工作那就需要他們自己努力,都是看成績說話。
再有中城的教育比幽州薄弱太多所以將人數增加也是為了更好的利用這些人,總不能再等幾屆學生。
有了幽州的教學基礎和教學能力已經不用再等待太久的時間,採用擴大規模在從中篩選可能會篩選下很多人但能夠留下的是可以任用的。
李德就是特事特辦,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計劃,不能所有的事情都跟幽州發展的情況一樣,那是不可能的。
採購的紙張若是算上幾個城的需求那就根本無法滿足,但也不能將所有工坊都放在別人手上雖然是藉助價格低廉的原因,但幽州的勢力內的百姓也是需要工作的。
想發展什麼都需要先解決百姓工作的事情。
那就支援建設吧。
城守府的投資依然佔據主動,像中誠的棉紡廠,衛生紙工坊,造紙工坊等都是城守府投資的,副食工坊等等規模都很大。
解決數十萬人的工作問題。
這種投資辦工坊好處是能夠起到帶頭作用,缺點也有很多,比如在制度上就需要根據城守府的需求來生產,管理上會佔用城守府的大量人員。
優點還是很明顯的所以不能放棄,實際上李德還是希望能夠由商人主動牽頭做這些事情。
後期可能會將工坊賣給商人,李德是有這方面計劃的,前提是工坊開始虧損。
按照李德的預計可能在幾百年後才能夠出現這種情況,畢竟現在是市場空白期想要賠錢不要太難。
為此李德也準備到中城出差巡查建設發展情況,自己的地盤怎麼可以沒去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