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上,慢慢的有人披甲而來。
隨之而上的,乃是弓箭手,並排站在城牆上。因為妖族可不只是痴痴傻傻的上來送,有時候,也會拿盾牌。盾牌這種東西,非常有用。
盾牌則是甲冑的一種,因為拿在手上,輕便性比穿在身上的鎧甲強,所以盾牌又被叫做“秉甲”,更主要的是,盾牌可以構成一道盾牆,遠比鎧甲保護單兵要實用的多。
有意思的是,人們在形容自己兵力強大時,總是喜歡用“帶甲百萬”、“甲士”、“披甲持盾”等詞彙,卻沒人用“帶弓百萬”來形容強盛。那麼當弓箭面對盾牌時,究竟能不能射穿盾牌呢?
弓箭分為直拉、反曲、複合等很多種,同時又要受到做工、距離、臂力、平射還是拋射等因素影響,而盾牌根據材質可分為藤盾、木盾、鐵盾等等,不同種類的弓箭面對不同的盾牌,效果自然大不一樣。
但總體而言,弓箭是無法射穿盾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弓箭和盾牌的發展是同步的,比如大唐朝大量裝備黑漆弓的時候,盾牌也已經進化到了鐵盾。而同時期的盾總是能夠阻擋弓箭。
其實古弓箭威力並不能達到一擊必死。比如劉邦就被項羽一箭射中胸口,結果劉邦還有力氣嘲笑項羽射的不準。隋朝的杜伏威被人直接射中額頭,不僅沒死,還親自衝鋒把射他的人給斬了。
中箭致死的,多數死於破傷風,比如魏國名將張郃,僅僅是膝蓋中了一箭就陣亡了。只有極少數是倒黴被直接射中要害。至於用弓箭射擊穿著重甲的人,射穿的機率就更低了,滿桂就曾多次中箭無事,後梁的張歸宇身中十五箭安然無恙。《周書》記載說將軍田弘“摧鋒直前,身被一百餘箭,朝廷壯之。”
皮做成盾車居然能擋住比弓箭威力更強的火器彈丸,最終破關斬將攻城略地屢試不爽。
可見,在面對單面防禦力更強的盾牌時,弓箭的威力更是被大大縮小。既然弓箭無法直接射穿盾牌,那為什麼古代守城士兵還要拼命放箭,甚至不惜體力的射擊對方盾陣呢?其實這麼做原因非常簡單。
弓箭作為守城時的遠射武器,威力的發揮主要靠齊射,以形成攻擊面減緩敵軍的進攻,迫使對方只能躲在盾牌後面,同時靠機率來殺傷敵人。
沙場拼搏,人們總有智慧可以發明各種超級武器,以制勝敵人,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也是無可替代的沙場利器便是弓箭。打仗,除了刀劍外,最常見的就是弓箭,弓箭的射程可遠可近,並具有巨大的衝擊力及殺傷力,自然可以成為馳騁沙場的不二之選。
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為何戰爭中一箭能夠將人射死?
別說是被射一箭,就算是普通擦傷,
劃傷,很可能就能要人命。其實在古代的戰爭中,大部分計程車兵,不是被弓箭直接射死的,頂多就是被射傷。因為弓箭不比子彈,無法在人體內造成空腔效應,其殺傷基本是看著箭頭在動能作用下對身體進行穿透,對於身體內部的破壞有限。
很多人在戰鬥時都不會忘了給他們的箭頭上加上“黃金水”,簡單來說就是糞水。如果有人被這樣的箭一旦攝入到人的身體裡面,那麼基本上傷口就會被感染。
除了等待死亡之外別無他法。更重要的是直接將毒藥放在箭頭上,這樣即使不射中你的要害,也會給你造成很大的傷害,一箭就直接殺死敵人。
就拿防禦力最低的鎖子甲來說吧。在不少的人印象裡,鎖子甲這種東西,只能抵禦刀劈劍刺而已。一旦遇到弓箭就啞火了。因為鎖子甲是用鐵環編成的,而鐵環之間,是有空隙的。只要弓箭射到了鎖子甲鐵環間的空隙裡,就能對士兵造成傷害。
其實,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臆斷。鎖子甲的防禦力低,那是相對於鱗甲來說的。而它真正的防禦力可一點也不低,至少抵禦弓箭的傷害,效果那是剛剛的。據記載,很多十字軍戰士在行軍途中,經常身上都快被射成刺蝟了,也依舊沒事。
這是因為,戰場的弓箭,基本上目的是用來火力覆蓋的,而不是真的指望弓箭能殺死多少人。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肉搏戰。弓箭,只能用來錦上添花。
其實,無論是箭還是槍都講究一個“精確度”,只不過在熟練程度上講,學習開槍要比學習射箭更容易些,畢竟開槍時是拉動保險栓就能產生強大的殺傷力,至於能不能精準地射中目標就要看後天練習了,而弓箭則不同了,要講究臂力和熟練度,不只只是射中目標這麼簡單,若是隻是射箭比較準,但是卻沒有力度,照樣還是殺不死人,所以弓箭手都是需要嚴格訓練的。
這個很好理解,箭不同於手中的刀槍劍戟,它們可以一直拿在手中作戰,而箭矢跟子彈一樣,“咻”的一下射出去,就沒了。弓手一般攜帶大約五十支箭,已經是滿載狀態,再多就跑不動了。騎兵能攜帶的箭矢較多,一般在一百支左右。箭矢射光,弓兵也就沒啥戰鬥力了。
而且就算能多帶箭矢也沒什麼用,拉弓射箭可是個力氣活兒,一名普通士兵連續拉三十次就差不多是極限了,如果不休息,再拉手就差不多廢了,有箭都射不出去!
弓箭手屬於遠端作戰,弓箭有效射程最遠可以達到三百餘米,而普通士兵使用的弓箭有效射程也可以達到一百米。只不過敵人是會活動,會躲避的,所以古代弓箭手很多時候都不用瞄,瞄了也射不準。實戰中,弓箭手都是在遠
距離開火,使用“拋射”的技法殺傷敵軍,根本無需瞄準,朝著一個大概區域覆蓋射擊就可以了,射到什麼算什麼。
一個普通士兵射出的弓箭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四十米的狀態,這個概念其實是很可怕的,近距離殺傷力極大。但是如果要射擊一百米開外的物體,在經過長距離消耗動能後,其實速度已經很小了,所謂“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戰場上的盔甲盾牌,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箭矢的威力。
弓和弩是兩碼事,弓的射程、殺傷力完全依仗射手的臂力,因此射程有限。而弩多依仗機械之力,因此古代一些大型弩箭的射程要遠得多,可達五百米以上,殺傷力驚人。如戰國的連弩車、秦弩、漢代的大黃弩、唐朝的伏遠弩、擘張弩等等。弓既然有這麼多的缺點,為何古代戰場上,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把它作為第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