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柄劍:已腐朽的木劍,地仙之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第五把劍:從未出鞘,只是有一把劍鞘在。
這一仙,三客,五魔。便是東醒獅州修為最高,劍術最強的老怪,屬於是前輩。而當代,也有不少年輕的高手,這些高手,都看不上中土神州十大劍仙的排名。
說他們境界不行,浪得虛名。
最厲害的,便屬道教的王紫玄,身上也揹著一把符劍。他行走江湖,很有原則。覺得劍仙畢竟是劍仙,他學劍不是為了炫技,不是為了打架,不是為了求長生大道。而是是為了某種俠義的精神追求,而此種精神追求亦不必為外人道也。
這就如學佛修道者之精神追求,亦不為外人道也
王紫玄經常會打抱不平,跟三客一樣,有俠義精神。據說,王紫玄的符劍,乃是跟劍舞結合。舞劍,舞的不是劍術,而是劍道修真的自在。劍舞,修的不是舞技,而是隨心所御的道心。
在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劍舞中暗藏殺機,劍舞淪為政治陰謀的手段。這也充分展現出古人在宴會中喜歡用劍舞招待賓客,劍舞已獨立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成為豪門宴請的一項保留節目。
道門在九州傳教以後,劍就成為道教的法器之一。除了道教法事中經常用到劍舞之外,劍舞依然常出現豪門宴席之中。但將劍舞發揮到極高的藝術形式還是大唐,大唐有佳人名公孫氏,劍舞卓絕,引來許多文人寫詩弄文為之稱讚。
名作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公孫大娘驚世駭俗的劍舞英姿: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道門的弟子,王紫玄,學的劍術,就是舞劍。劍舞的動作與技巧裡巧妙融合了道門傳統文化,在舞蹈動作中引入陰陽、太極、八卦等傳統符號,賦予了劍舞剛與柔的美感,正所謂:“即動之始,則陽生,而動之極,則陰生矣;靜之始,則陰生,而靜之極,則陽生矣。柔中寓剛,剛中見柔,剛柔相濟,相得益彰。”
看到這裡,謝寶樹有些懵了,他拿著手中的書籍,出門找了一個四顧劍派的弟子,問道:“王紫玄,是個女的?”
那個弟子被他問得一愣,說道:“紫玄劍仙,自然是個女的。”
謝寶樹聽到這個名字,一位是個年輕的小道士,真沒想到,居然是一位姑娘。他回到屋子,繼續跟蘇茶翻看上面的內容。
道門的劍舞亦上升為一種煉氣化神的內在修煉,在舞劍的過程中,氣貫於劍與身,心隨劍舞,恍兮惚兮,如入太虛。原來這,就是一種修行的方發。
在道門典籍《神劍威光耀天》中已提及:天乙門由劍入道,以針演道。神霄派天乙門的修真劍舞沒有固定套路,只有特定練法,和禪修、丹道,針法一起修煉,結合五天以後,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舞出自己的劍法。
而且更妙趣的是可以隨著環境與心境的不同,每次的風格特點也不同。此種修煉方式是劍舞、針法、修煉、禪定、丹道,以及高階的法術與劍氣合一的修煉方法。
在道門的門規裡,符劍是運用廣泛的法器。道門認為符劍是神授之寶物,是代天行法的利器。符劍作為道派傳承的信物,歷來為道門呢各派所珍視,被視為鎮山之法器。
道經中所見符劍的各種名稱,無一不蘊涵著道教的義理。道教認為若無符劍,則濟世度人之道難成。符劍喻指道士的道性修持,具有斬妖驅邪的宗教功能,它確乎是度人之道法的象徵。
由於符劍在道門中作用很大,所以在道門的傳度儀式中,師父要向弟子傳授法劍,弟子在儀式上跪受法劍,即表示已獲得道法的傳承。
王紫玄的符劍,名為“紫玄”。這柄劍作為符劍,同樣在劍根刻有道符。王紫玄身為道門弟子,在符劍上燒錄了紫薇伏魔符。這道符最早始於大唐開國時期的厭鬼法,對應二十八星宿。有驅魔擋煞之功能,用於做法驅魔、辟邪壓勝。
謝寶樹跟蘇茶,一起看完了這東醒獅州的篇章。奇怪的是,老一輩的,這上面寫了很多人。年輕一輩的,
僅僅只記錄了王紫玄一個。就連跟謝寶樹切磋的樂川劍仙,都不在這本簡譜上。
謝寶樹看著蘇茶,說道:“一仙,三客,五魔,你想先去找哪一個?”
要拜師,自然就要拜厲害的。謝寶樹覺得這些人,就都很不錯,只是不知道先去找誰。因為他不知道誰跟蘇茶有緣,所以只能問問她,想先去找哪一個。
蘇茶也不知道,她最討厭選擇了。
謝寶樹眼前一亮,說道:“咱們來抓鬮吧,抓到誰先去找誰。”
蘇茶拍手道:“這個辦法好。”
於是,當機立斷,謝寶樹就開始將幾個人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後放在桌子上,順序打亂。每張紙的大小都是一樣,就連稜角都都一樣。他看著這些紙張,說道:“來抽吧。”
蘇茶卻久久沒有動手,只是看著紙張,良久以後,笑道:“有這些人在,劍氣銀河,不足道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