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不算輕鬆的節奏,因為兩邊的催促,許青山的實驗室一下子又忙碌了起來。
不管是黎曼猜想的證明,還是《數學全本》的編寫,都頗為重要。
這就讓許青山的辦公室成了京大的一大打卡點,當然,打卡的都是大領導。
要麼就是田剛帶著幾位回了京城以後有空的老院士過來許青山辦公室裡過問黎曼猜想的證明進度,要麼就是王長平帶著一幫眼巴巴的教授們過來許青山這邊虛心求教。
如果不是許青山在做的事情實在是他們不太能插手,他們都想親自上手給許青山打下手了。
近期各種網路大火,許青山在想著等自己有空了,就寫一本網路《我在實驗室當大佬,院士們給我當小弟》,保準有意思。
只不過。
這幫老院士們似乎感覺許青山的實驗室很有意思,特別是實驗室裡的這幫年輕人們,不管是剛剛入學的研究生,還是在研究員辦公室裡幹活的這些青年俊彥。
他們一個個都是教過幾十年書的老教授自然知道什麼樣的學生是資質極佳的學生,很明顯許青山的實驗室裡個個都是拔尖的個兒。
這要是放在修仙世界裡,那可都是可以直接收作真傳弟子,最差也不過是核心弟子的主兒。
對於教育界的老人家來說,遇到優秀的後輩並且能夠指點一二,那就是他們很高興的一件事。
畢竟對於他們來說經濟不是問題,地位也不是問題,他們幾乎已經達到了行業能夠達到的頂端,但教育別人所得到的成就感是永遠不會封頂的。
所以許青山的實驗室也就變成了這幫老院士們團建的地點,他們時不時就三三兩兩地湊過來在許青山辦公室裡逛一逛,跑到數學實驗室裡對學生們的工作指指點點,偶爾給他們開場小會。
這就讓許青山辦公室裡這一群資質本來就好、基礎本來就被許青山快速打紮實的學生擁有了更快提升的路徑。
環境能造就人才,孟母三遷已經說明了這個道理。
如果真把一個孩子丟進院士堆裡,那他未來哪怕成為不了院士,成為一個優秀教授也不是什麼難事。
在有人偶爾路過許青山實驗室,看到人家屋裡那一大堆的大佬,這件事慢慢的就敞開了。
這時候要是上京城大學的bbs和貼吧上,跟大家狠狠的討論一下,京城大學裡真正的數學聖地是哪裡?
什麼數研所?什麼數院?什麼數學中心?
那必須是許青山的實驗室!
看看人家那院士開課的頻率,就差直接包場了。
在學校裡,許青山實驗室裡這幫研究生們也被取了一個小外號“小院士班”。
當然許青山自己並不是特別關注這些事情,他單單忙黎曼猜想的證明和數學全本的編寫就已經分不出來心力了。
如果只是讓他動腦子,那還好,畢竟關乎智商的事情,許青山自詡還沒遇到過完全邁不過去的難關。
但這兩件事都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點就是如何分配,如何平衡。
許今生知道,就算是這個世界上情商最高的人,都不一定能夠完美地平衡自己手中的人才和資源,因為這並不是普通人能學的東西跟智商的關係也沒有那麼那麼的深。
若是真要具體的來說,那就是帝王之術。
未來團隊一定會越來越大,但實驗室的重心並不能因為目前的成就更偏向於數學方面就忽視了其他領域的工作。
當然他考慮的這一些跟其他人沒有太大關係,也就只有劉若川經常被他拎過來加班討論。
目前許青山的團隊是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和年輕的。
就算是年紀最大的王隗和薛雪情,也還有兩年時間才會畢業,更不用提那幫剛入學的新生了。
穩定和年輕就代表著能更好地畫餅。
但只是一味的畫餅,並且沒有任何的變現的話,這幫聰明的年輕人自然不會有激情幹活。
可如果像許青山現在這樣,硬生生的自己鑿出來了一塊巨大的蛋糕,讓這幫年輕人們快速的嚐到了甜頭,那他們也有可能會因此鬆懈下來。
畢竟對於一個研究生來說,研究生階段所需要的paper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