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黎曼猜想這種世紀難題,許青山想要自己獨攬功勞的話,完全可以全部自己解決。
畢竟他做的是數學問題,而不是其他問題。
再說了,就算是其他問題,也不是沒有教授把自己的工作分攤給實驗室裡的研究生們和研究員們,讓他們拼盡全力、勤勤懇懇地為自己打拼當科研牛馬。
到了最後自己名利雙收,把所有的榮譽都歸諸己身,實際上成果都是學生做出來的。
要是有些吃相難看的導師,甚至連這一種邊邊角角的小論文都不會放過,就為了讓自己的履歷看起來更漂亮,比如說發表過上百篇sci論文,有上千次引用這樣的榮譽。
哪怕111篇和112篇在普通人眼裡看來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也不願意把那一篇給自己手下最得意的弟子,讓他能夠順利畢業,並且在學術界打下一個堅實的求職基礎。
博士畢業出來之後,很多實力很強的博士之所以還需要去做博士後,就是因為在讀博期間並沒有留下多少自己的署名榮譽,沒有獨屬於自己的論文,所以才會去新的博士後工作站當一個流動的博士後牛馬。
難道他們不知道自己只是換了個地方繼續當科研牛馬嗎?
他們是知道的。
但他們沒得選,在科研這條單向道上,他們能走的路只有這條。
這是這個體系的問題,也是人性的問題,不管是國內和國外都一樣,無法改變。
而在科研體系上,也就出現了更有意思的一幕。
由於科技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他們有些專利被一些院校掣肘,讓他們擁有了危機意識,會著重投入屬於企業自身的研發部門和科研部門。
這就導致了,真正能夠引領社會發生變革的前沿科技,出現在企業的機率越來越大。
真正的科研型人才流向企業的越來越多。
因為他們去的企業不僅能夠擁有極高的年薪,同時也能更有目的性的去研發自己更擅長的東西。
至於專利?
且不說企業為了能夠更好地留住有能力的人,才會授予他們專利的分潤權,還會獎勵他們成功研發的成果。
我們單單就說在院校裡給別人手下當科研牛馬的時候,不僅沒有錢,也沒有專利成果。
到了企業,雖然專利成果最終不會落到自己的頭上,可起碼有錢賺。
同樣都拿不到成果,那哪邊給的錢多,發展得好,那就去哪邊啊!
眾所周知,人民一向都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
許青山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他也很清楚自己改變不了這一個時代,畢竟他就算去做了,他也只不過是那群少數人裡的少數人。
但他更清楚自己現在能做什麼。
自己手裡的這幫年輕人們都是科研的好苗子,只要自己培養的好,未來能夠帶動一個團體的變化,那他們的口碑和名聲,都不需要宣傳,別人看著他旗下的年輕學者們發展個頂個的好,自然就會向他這裡湧來。
他甚至都不需要去做別的事,只需要腳踏實地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就行了。
自然會有天下英雄少年入我帳中。
更何況許青山建立屬於自己的研究型大學這一計劃已經提上日程,自己手中也有多家多行業企業能夠完成校企合作變現。
只要他能夠把蛋糕越做越大,每個人都能分到屬於自己的小蛋糕,那這個盤子就能一直維繫下去,一步一步地成為別人無法輕視的力量。
許青山甚至都能展望自己的青山大學成為國內的年輕學者們、有志之士們心目中最嚮往的學術聖地的未來了。
實驗室眾人鬧騰過後,各個臉上帶著興奮的笑容,等待著許青山給他們分派任務。
他們讀了大半輩子書,有些做了好幾年科研,有人還沒做過科研,在此時此刻都同樣對於科研工作充滿了熱忱。
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努力是在為自己努力。
同樣他們也很清楚,他們能夠擁有這樣的機會,是許青山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