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這下連於政興都吃了一驚,“濱鋁的新址?”
“對,濱鋁的舊址,在離濱海市區只有十來公里的地方,排汙等問題非常嚴峻。而且鋁礦都是從其他地方拉過來,本身增加了運輸成本。再加上很多和濱鋁直接合作的企業如果要想做起來,必須要在濱鋁附近建廠。但濱鋁離市區太近了,濱海市府不太可能批准在市區建新的工業廠區,這也確實不利於城市的發展。以上這些因素,都是限制濱鋁發展的,根本沒辦法克服,唯有搬遷,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於政興對濱鋁的情況是比較瞭解的,聽了江遠峰的話,連連點頭,示意他繼續說。
“巧的是楓林峽這附近有豐富的鋁礦資源,幾家礦廠都在這附近。如果把濱鋁整體搬遷到這附近,那運輸成功就下來了。而眾所周知,電費是鋁廠的主要成本之一。雖然鋁廠是用電大戶,供電部門已經給了很大優惠,但這依然還是主要成本。如果濱鋁自己建一個電廠,那用電成本就會大幅下降。而且我們生產出來的電能自己用不完,還可以供給周邊城市使用,本身也可以產生利潤。如果把礦產,電力,這些資源一整合,濱鋁不但可以活過來,而且很有可能再次騰飛,成為本省數一數二的企業。”
在來省城的路上,江遠峰已經在腦子裡把這些話練習了幾遍。
所以他很準確地就把一整個宏的商業計劃用最少的語言就說清楚了。
於政興和鄭國瑋都是專業人士,自然一下子就能明白江遠峰所說的這個計劃的優勢。
光從理論上來講,這個資源整合的方案可行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
當然實際操作起來,肯定會有很多的困難。
其中最大的困難,那就是資金的壓力。
一個生產值上億的企業,要想整體搬遷到另一個地方,搬遷費用都要用億計。
再加上重建廠房,裝置更新,工人的相關配套設施等等加在一起,這個專案首期投入就至少要在二十億以上。
這只是首期投入,後續還要跟進投入多少,現在沒辦法完全估算。
行家鄭國瑋都不估算,他直接就升出兩個手指,“如果是這樣的話,首期就得這個數。”
“對,投入確實很大,至少要二十億,或許還不止。”於政興也點頭。
“還得有政策方面的支援,不然光搬遷這一項就不一定能透過。還有環保方面的評估,各種配套的規劃,這是個大專案。”鄭國瑋說。
鄭國瑋說到大專案三個字的時候,眼睛其實是亮的。
他是敏銳的投資者,直覺就告訴他,這個專案投入大,但一但成功,就會像印鈔機一樣不斷地印出財富。
而且救活一家大廠,本身能提供很多工作崗位,能增加地方的稅收,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鄭國瑋已經過耳順之年,他擁有的財富他這輩子花不完了。
他現在看專案,不但看能不能賺錢,還要看有沒有意義。
而江遠峰提出的這個設想,就非常有意義。
他覺得這就是自己想投的專案。
鄭國瑋拿出手機,“我現在就打電話,我要讓我的團隊過來進行專業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