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李邦華和薛老二一開始勸的時候,周世顯便已經透過望遠鏡看到了城東龐侖大營中的異動。
所以之後對吳興業說的那句話,根本就不是他心思縝密,料事如神,只不過是看到了結果之後,往前找了個解釋得過去的理由罷了。
只不過,這個理由,無可辯駁,而事實也確實就是如此。
隨著龐侖大營之中,兵痞接連起鬨,再加上他本身也覺得明廷大勢已去,欽差南下,必然不缺金銀賞賜,所以也就順水推舟,領著麾下的兵馬,打算“秀一秀”肌肉,給城內那個過了氣的“欽差大臣”一個下馬威。
這群亂兵畢竟都是京城京營中僅存的精銳,戰場經驗還是有的,若是能不攻城,他們自然不會冒這個險。
再說了,攻城不需要器械嗎,不需要準備嗎,不需要更多的兵馬嗎?
他們不要說火炮了,便是雲梯,撞車要去哪裡找,都還毫無頭緒。若不是周世顯擔心順軍追上,等不得了,好好守城便足以讓這些人無可奈何,自行瓦解。
隨著龐侖領兵來到城下,李邦華,薛老二,張洪,吳興業等人卻是都已經無話可說。如今除了一戰之外,已經別無他法了。
而且,他們也不是完全處於劣勢,雖然除了護衛聖駕的兵馬之外,能派出城作戰的人馬不過兩百五十多,但武器裝備,士兵整合,周世顯麾下的這支護駕兵馬都佔有絕對的優勢。
而龐侖在城下挑釁的時候,只要周世顯不示弱,另外幾股兵馬就不敢趁機攻城,他們都會等,等到分出勝負之後,再決定該站在哪邊。
這也就是周世顯為什麼選擇出城對戰,而李邦華,薛老二,張洪,吳興業都絲毫不阻攔的原因了——這些軍頭兵痞的腦子裡想什麼,他們都太清楚了。
要知道,只有軍事上的勝利才能帶來政治上的強勢,否則所有的那些所謂“權謀”,“手段”,都只是假把式罷了。
這句話對於國家政權之間的鬥爭有用,對於周世顯當前的處境,也同樣適用。
而此時的永清城下,龐侖策馬來到了距離城門三百多步的地方,看著正在出城的“欽差大軍”,心中不免有些驚訝。
這支欽差大軍中有張洪,吳興業這兩個狠角色在,戰鬥力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可大家都是出身京營,龐侖並不覺得對方能強到哪裡去,所以他才敢來耀武揚威的。
當然,也僅僅只是耀武揚威而已,只要那個李老頭識趣,滿足他提出的要求,他其實也不會攻城。
李邦華雖然領過京營,也確實有許多人買他的面子,但同樣的,也有很多人對這個文官不屑一顧。這世道,只有刀子才管用,筆桿子能幹什麼?
而龐侖就是那個不給面子的人,他就是靠著刀子,才從一個百總到了如今麾下近千兵馬的“梟雄”。
嗯,這是那日分贓不均,砍了一個百總之後,手下的人奉承他的話,龐侖十分受用,並真的覺得自己有梟雄的潛質。
不過,城中的兵馬居然敢出城列陣,這就完全出乎龐大梟雄的預料了。
但就算城中的兵馬都出來了,他也不怕,營中近千兵馬,他帶出來了七八百,對面看起來雖然佇列整齊一些,甲冑也更全一些,但也不過兩百多人馬。
而且,明軍是什麼德性,對面那些老兄弟們能不能打,他還不清楚嗎?到時候一攻上去,陣前自己再喊兩聲,怕是就要臨陣倒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