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秦王的貼身侍衛
彭舟拜祭完魏冉離開陶邑,來到趙國都城。
在這些年裡,秦國把主要精力放在魏國和韓國上面,蠶食這兩個諸侯國。趙國這邊,相當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
一下子是無法吞食這兩個國家,只能一點一點地蠶食。
為了不引起魏國和韓國以及其他明智者的注意,秦國以陶邑為中心,向四周擴充套件。而秦國這邊,以函谷關為拓展點,開啟東出的路徑。
為了不引起明智者的注意,秦國方面故意不打通與陶邑的直接通道。不到可以橫掃天下,不怕天下諸侯聯盟的時候,是不會打通通道的。
其實!秦國與陶邑這邊,早已連成一片了。
因為!秦國今天跟趙國好,就可以借道趙國而通往陶邑。明天跟韓國好,一樣可以借道去往陶邑。後天又跟魏國好,一樣可以借道通往陶邑。
但是!我就是不直接連線起來。
直接連線起來了,秦國的邊境線就長了。
那樣地話?你到處都要有守軍。不然!你連線起來了也沒有用。
而此時的大周天下格局早已發生了變化,秦國已經一家獨大了。
現在的秦國,已經沒有邊關守軍了。現在的秦國,軍隊都駐守在軍事戰略要地上面。
守邊關對於秦軍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你的軍隊來了也沒有作用。就算你佔據了某個城池呢?我秦國軍隊隨時把這座城池守回來。而且!還可以吃掉你這支軍隊。
其實!這也是蠶食,吃了你你還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
我一年消滅你們國家的軍隊(其實是人口)一點點,讓你們國家的人口不但增長不起來,還在逐年下降。這樣地話?要不了十幾年,你們的人口就會越來越少。相反!我們秦國隨著國土面積的增多,人口卻在快速地增長。
因為趙國、齊國、燕國都是邊緣的諸侯國,而魏國和韓國是擋了秦國東出道路的諸侯國。所以!秦國的主要精力放在魏國和韓國上面。只有把魏國和韓國吃掉了,讓趙國、齊國、楚國不能快速聯盟,到時候秦國就可以單挑了。
至於北邊的燕國,秦國根本沒有把它放在眼裡。
這些年裡,秦國的戰略目標是蠶食魏國和韓國,所以!不得不與趙國表面上搞好關係。
當然!是表面上搞好關係。
秦國的最終目的是一統天下,所以!與趙國和好都只是暫時的,只是不讓趙國與其他諸侯國結盟罷了。
趙國、韓國與魏國,以前是一個叫晉國的大諸侯國,後來被這三個諸侯國的先祖給瓜分了,這就是所謂的“三家分晉”。
所以!秦國要想蠶食掉魏國和韓國,就必須與趙國保持表面和好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讓趙國不好意思三晉聯盟。
彭舟來到趙國,見趙國不但沒有因戰爭而敗落,相反還很好。都城邯鄲好像跟以前一樣繁華。最起碼!生活在邯鄲的人,都很好。
來邯鄲不久,彭舟就發現呂不韋與異人來往。
異人是誰?他打聽了一下就打聽出來了,原來是秦王派來趙國做人質的孫子。
可以想象!做人質的孫子一般都是不受秦王待見的。受待見的孫子,一般完成使命後馬上就召喚回去了。只有不待見的人質,才永久地放在這裡,死了就死了。要是沒有死,就是一個人質。
要是死了,又有了攻打你的理由。當然!是在有利於攻打你的時候,我就舊賬新賬一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