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番外故事不是喜慶的應景番外,可真正的人生都十之八 九不如意,能直面糟糕的生活也是另一種喜慶吧。
男主角且就名為山豬,因他小時候特能哭,又哭得特大聲,都喊他“pang、jian、zhu”,這是方言類似音,不知道具體怎麼寫,就以山豬代稱。
山豬小時候為什麼愛哭呢?不是他嬌氣,而是他太倔犟,但人小沒有發言權,只能以哭聲表達不滿。據他長輩回憶,他哭起來與其說是哭,不如說是嚎,一點不惹人可憐,反倒是狼嚎似的瘮人。
女主角且就名為小兔,不是因她如小白兔純真可愛,是她有點兒傻氣的意思。方言裡有“看,兔兒來了,開宰”之說,指的是商販看到憨傻人來了,可以狠宰一筆錢,她就如那憨傻的兔兒。
山豬的家在紅苕市郊區,小兔的家在地瓜市外小山村,這兩個市隔得很遠,分別在蜀川省的北部和南部。但是,小兔可算從小就認識山豬,因為幾乎每年春節他們就會在蓉城相聚。
紅苕市和地瓜市是沒多少人知道的小地級市,蓉城卻是歷史文化名城,也算大都市。
春節期間,他們都去蓉城走親戚,而他們的親戚又正好在一個大院兒裡住著,因此相聚。
山豬的爺爺當年被抓壯丁離鄉,後來隨部隊起義投誠,解放後安置在廠裡當工人。
山爺爺雖只是機緣巧合才成了軍人,後來又只是個最基層工人,可他爺爺的弟弟,也就是山豬的二叔公卻在部隊裡真有權有勢,並且提拔山豬的大伯升官。
天有不測風雲,在那場動、亂中,山二叔公被打倒後沒了權勢,最後更被誣衊成潛伏的特務。
因受牽連,山大伯先被迫離開部隊,接著又被下放到一個極偏遠的地方看守林場。
山二叔公受不住沒完沒了的審訓折磨,上吊自盡。為了不出更大的事,山爺爺帶著年紀小的兒女和年幼的侄兒侄女回到老家紅苕市郊落戶。
局勢平穩,山二叔公雪冤平反了,他的孩子們也陸續回蓉城參加工作,山大伯也回到蓉城工作。
在那些艱難年月裡,是山爺爺幫助侄兒侄女渡過難關,為表示感謝,就接了山爺爺和山奶奶到蓉城生活,並非常支援山大伯各項工作。
在別人支援和自己努力下,山大伯當上了蓉城某城區的區委書記,算是六個兄弟姐妹中最有出息的一個。
山豬的父親排老么,一直生活在農村,開粉絲作坊、承包魚塘、承包果園之類的事都做過,就是都沒成功,算是最沒出息的一個。
小兔的爺爺那輩兒算名門望族,兔爺爺在解放前是富商,兔三叔公是軍官,另幾位叔公也各有產業。這位兔三叔公和山二叔公算朋友,但不同的是,兔三叔公在起義投誠後就去教育界了,沒參與軍政方面的事。
剛籌備建國,蜀川省還沒解放時,兔三叔公就曾提醒兔爺爺該把家產主動捐出。可兔爺爺不肯捐,後來又不肯答應公私合營,把產業都變賣成現錢,去了比蓉城偏遠很多的地瓜市。
當年局勢不穩,土地非常便宜,兔爺爺買了很多地,認為再亂的世道這窮鄉僻壤都不會亂起來。再等世道太平了,不就可以抬高地價賺來很多錢?再回蓉城時可能就當蜀川首富了。
兔爺爺沒想到自己算盤打錯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徹底改天換地了,他的財產被收了不說,還成了當地最大的地主。
最先的時候,他沒覺得這個有什麼不好,後來真正面對那些劫難時,他才絕望了。在女兒病亡,小兒子重病,又聽聞妹妹餓死,還有侄兒自殺未遂致殘的境況下,兔爺爺被氣死。
小兔的父親就是那重病小兒子,雖說揀回一條命,但一直身體不好,還有輕微殘疾。
局勢穩定後,在兔三叔公幫助下,小兔的伯伯和姑姑們進城工作,而小兔的父親因年齡還小身體又不好,就留在農村。
這就是兩個大家族的背景,因為山二叔公和兔三叔公的友誼,而使得家族中人都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