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朝列代,帝皇、閣臣,想整治吏治的很多。能夠成功的,在紅樓世界有史以來還沒有記載。敢下手整治吏治的,無一例外,全都沒有好下場。
敢下手整治吏治的無一例外,要麼是皇權穩固的皇帝。要麼就是大權在握的重臣。這些大權在握的重臣,甚至權力蓋過皇權。但壓根就沒有成功的先例。
那些敢於出手整治吏治的,無論是帝皇還是重臣。無疑都是人傑,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傑。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可見整治吏治的難度。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一個朝廷吏治腐敗到一定程度,就會積重難返。也就註定了這個皇朝的覆滅。所以這個皇朝大權在握的皇上,或者是閣臣。就會忍不住出手整治吏治,以延長國祚。
沒有成功先例的原因,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因為你整治的是整個統治階層。已經不再是朝廷的派系鬥爭了,而是針對全部統治階層的利益。難度不言而喻。
整治吏治他們大多會採用變法的手段。也有些變法相對溫和,開始也會取得一定的成果。加上變法者權勢通天。壓得整個利益集團喘不過氣來,但最終往往以失敗告終。
畢竟是一個人與整個統治階層對抗。所以變法者,往往最後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皇上也不過是想想而已,至於整治吏治,當今皇上還沒有這個魄力。
皇上也知道,如果不整治吏治,大鄭朝絕對長不了。什麼也不做顯然是不行的,畢竟這可是自己的江山。那就避重就輕吧。
清收戶部欠銀,開國一百多年了。文武大臣們欠戶部的銀子,可不是小數目。不說全部收齊,就是收上來二三層也不是小數目。
雖說榮寧二府帶了個好頭。但根本就沒人跟風,都知道榮寧二府是什麼情況。我們跟他們可不一樣。再說戶部欠銀的又不是一家二家,只要大家抱成團。皇上拿他們也沒辦法。
皇上還真拿他們沒法子,關鍵是朝中很多重臣,都欠了戶部的銀子。而且官位越高還欠的越多。其實也就是權勢越重,向戶部借銀子的數目才能越多。
所以一切又回到原點。吏治腐敗才是一切的根源。
說到整治吏治,就不得不說到後世名臣——張居正。張居正是唯一一位能做成此事的人。可見他的不凡。所以在後世稱之為,千古第一名臣也不為過。
張居正處在後世的明朝中後期。當時大明朝的情況,與現在的大鄭朝相仿。也是吏治腐敗,異族入侵。朝廷軍隊廢弛,國庫空虛。
張居正出生秀才之家。是個讀書種子,張居正五歲識字,七歲能通六經大義。十二歲就中了秀才。天才啊。十三歲參加秋闈,文章一流,舉人沒得問題。
可主考官一看,年齡太小了,少年得志不利於張居正的成長。於是決定壓一壓。結果張居正成為十三歲的少年舉人的願望落空了。
於是,三年後,張居正十六歲拿到了舉人功名。二十三歲拿到了進士功名。與李淼一樣二甲第九名。然後也是進翰林院做了庶吉士。
張居正也是低調、苟著的個性。不過人品不是太好,就是為了升官,小人也沒少做。結果,張居正用了二十五年時間,一直做到文臣之首。
四十八歲的張居正位居首輔。正趕上皇上年幼,不能親政。於是乎張居正大權獨攬。相當於集君權、內閣大權一把攥。
於是,張居正一改之前低調、苟著的個性。開始落出了獠牙。大刀闊斧的整治吏治。先對那些擋路的官員開刀。
然後,把自己人安排在得用的位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整治吏治可不是一刀切。張居正為人圓滑,處事靈活。一切最終目標為了整治吏治。富國強兵。
張居正做大事不拘小節。剛開始露出獠牙不久,老家的父親就過世了。按理說應該丁憂。也就是回老家待二十七個月再出山。
張居正已經露出了獠牙,怎麼可能去丁憂。不說時不我待。真要是丁憂了,丟掉了大權,能不能再出山都是問題。搞不好能不能活命都是問題。
張居正得罪的可都是狠角色。於是,小皇帝奪情了。可張居正的那幫對手不幹了。好不容易出了個機會,你爹死了,你還不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