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臉立刻紅了,正要避開眼神,我卻低聲喝道:“別動!”她立刻不敢動了。我伸過手臂,想要去摸她的臉,把莫許願給嚇壞了,身子往旁邊一躲,差點從椅子上跌下去。我這時才意識到失態了,連忙縮回手,解釋說我剛才不是看你,我是在看你的銀頭飾。
莫許願從頭上摘下頭飾放在手心裡,遞過來:“喏,你自己看就是,別再看我啦。”
其實中午我就注意到了,她的頭上彆著一個銀頭飾,和那一頭烏黑的長髮相得益彰,搭配得十分自然古雅。不過那時我沒留意頭飾細節,現在兩人對桌吃飯,我才注意到,那個銀頭飾居然是一朵蓮瓣團花。我一時看得入迷,結果差點引發了誤會。
我把銀頭飾放在掌心,仔細觀察。它的工藝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捶平的銀餅上鏨出花紋,然後再彎成扎頭樣式。可是這個蓮瓣團花的造型,卻很不尋常。它以十六片蓮瓣團成一圈,每兩瓣蓮瓣之間,穿插有一根竹枝,這些竹枝好似輻條一樣匯聚到圓心,看上去好似車輪。
這種蓮瓣加竹枝的造型,我生平只在一處看過。
民國時期,陝西的經味書院曾定製過一批牛皮筆記本,贈送給楊虎城將軍。後來有三本筆記本流落到我父親手裡,成為佛頭案的重要證據。這些筆記本做工精美,本子四角都以銀角鑲嵌,設計者別出心裁,把銀角設計成了蓮瓣竹枝的造型,蓮代表佛家,竹代表儒家,正是經味書院的特色所在。
經味書院一關,這個設計湮滅無聞,沒有其他人再使用過。
而我在紹興,居然再一次看到這個造型,不由得又驚又喜。我抓住莫許願雙臂,連聲問她這銀飾哪裡買的。
莫許願見我好似發了神經病一樣,不敢掙扎,只得用顫抖的聲音回答:“是,是八字橋的尹銀匠打的。”
“他是誰?”
“就是尹銀匠啊……”莫許願略帶委屈地說。
“你能帶我去嗎……哦,對不起,對不起,沒弄疼吧?”我趕緊鬆開她,忙不迭地賠禮道歉。莫許願揉著胳膊,嘴巴微微噘起:“我可以帶你去,不過有句話我可得說清楚。”
“您說您說。”
“我對你沒感覺,你不要一見鍾情。”
“好吧……”
八字橋附近住著一個姓尹的銀匠,不是本地人——不過這個所謂“本地人”的概念,可有點長。按照中國的尺度,有可能遷移過來四五代人了,仍被當成是外來人看待。
“反正從我爸小時候記事開始,他就在這了。”莫許願說。
尹銀匠有一個很小的攤子,就開在家門口。他收費公道,手藝也不賴,八字橋附近的街坊都來這打些長命鎖、銀手鐲什麼的。最近幾年,自家打銀器的人少了,尹銀匠也開始做一些比較流行的首飾,吸引年輕姑娘。莫許願前一陣路過他的攤子,看到一個掛出來的頭飾不錯,便買了下來。
我點點頭,請她帶我去看看。莫許願爽快地答應了,不過她警告說:“尹銀匠脾氣比較古怪,你可做好心理準備啊。”
莫許願帶著我走街串巷,在迷宮般的小巷子裡轉了半天。此時天色漸漸暗了起來,她前頭拐了個彎,說道:“就在前頭了,今天運氣不錯,他出攤了!”
我看到前方是一條窄窄的烏巷,兩側高牆,地上是凹凸不平的青石路面。在巷子盡頭可以看到亮起了一盞燈。大概是燈泡瓦數不夠,那燈光略顯昏黃。我們再走近些,可以看到雨點敲打在掉漆的藍皮燈罩上,光線晃晃悠悠,忽明忽暗,真有點雨夜深巷說《聊齋》的味道。
尹銀匠沒有鋪子,連招牌也沒有,就是在自家當街門口放了一個木製工作臺,用幾片玻璃罩住。前頭插著一個竹架,上頭挑著許多造型各異的小銀飾,非常低調,若不是有莫許願提醒,我可能從他面前走過都不會有覺察。
我們走到跟前,隱隱能聽到房門裡傳來收音機的唱戲聲。尹銀匠整個人正窩在工作臺裡,弓著腰在捶弄著一塊銀片。工作臺上散亂地擺放著各種小工具,什麼熔銀爐、手錘、鏨子、鐵皮剪、坩堝、銅模子,旁邊地板上還散亂地堆放著松香、石灰、硼砂等物料。這是個典型的傳統民間手工小作坊,唯一比較現代的裝置,是一臺用來化銀的乙炔噴燈。
莫許願喊了一聲尹銀匠,他停住手裡的活,抬起頭來。這是一張五十多歲的苦臉,倒八字眉,雙眼因為長年伏案做細活,眯成了一條縫,雙頰下陷,幾乎能勾勒出顱骨形狀。唯獨額頭奇大,跟老壽星似的。
“給你介紹筆生意!”莫許願把我往前一推。尹銀匠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把頭重新低了下去:“你想要什麼?”
我拿出莫許願的那個蓮竹頭飾:“這是您打的吧?”
“是。”尹銀匠點點頭。
我俯下身子,靠近工作臺:“我想問一下您,這個銀飾的造型,您是走的手還是走的模子?”
我許家以金石為主,金銀器也在掌管之列,我在這方面略通一二。銀器的花紋做法分成兩種,一種是用鏨子一點一點鏨出來,一種是用現成的模子澆銀汁。前者適用於定製,俗話叫走手;後者適用於批次生產,叫走模子。
聽到我這個問題,尹銀匠摘下老花鏡,搓弄了一下手指。他的手指纖細修長,上頭沾滿了銀粉,一動就隱隱有粉塵飛舞,跟變魔術似的。
“不買就別問!”
銀匠語氣裡帶著厭煩,彷彿不願意跟人多說話。莫許願偷偷扯了一下我的衣袖,小聲說:“尹銀匠脾氣比較古怪,你給錢就得了,別瞎說惹他生氣啊。”
我連忙掏出二十塊錢,說我要我要,要一個跟她一樣式的。銀匠接過錢,數了數,丟進工作臺下面的抽屜,又問道:“自己帶料還是現料?”
“您這的現料就成。”我回答。
銀匠看了我一眼,起身回到門裡,一會兒工夫拿出來一塊銀板,用抹布擦了擦上頭的灰,拿鐵剪咔嚓咔嚓剪下一片,開始熔銀。他的動作有條不紊,熔、捶、鏨、折,都非常有韻律感。那塊銀料在他手裡服服帖帖的,跟橡皮泥似的,想什麼樣就是什麼樣。老一輩的手工藝人,就是有這樣的本事。
其實剛才那個問題,我不用看他做,也知道答案。模子澆出來的花紋,邊緣光滑,形體比較淺;鏨出來的邊緣更鋒利,造型清晰。而且手工作坊的模子精度不夠,無法處理太複雜的花紋。這蓮瓣竹枝太精細了,連竹枝的竹節都能看清楚,肯定是靠手工一點點鏨雕。
我主要是想看看他的整個製作過程,做一下確認。
蓮花和竹子的組合,並不是多難想到的設定,說不定哪位能工巧匠靈光一現,也能巧合地想出來。但是經味書院的蓮竹造型有個特點,竹在蓮前,蓮在竹下,兩種植物前後交疊,巧妙地用竹節和蓮邊來表現位置關係。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得先鏨一半蓮瓣,再雕竹節,然後再回過頭鏨另外一半蓮瓣,最後是竹身。必須按這個次序,才能做出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