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爛陳舊的站臺佈滿了煤灰,等車的人衣衫樸素,面帶菜色,大包小包就那麼隨意扔在地上,看上去髒兮兮的。
站臺遮陽棚下面吊著的白熾燈泡,足足有200W。
但依舊顯得昏暗無比的燈光照在人臉上,散發出一股股迷離的暈黃光澤,面目難辨。
凌晨的火車站。
除了暮氣沉沉,就是寒冷刺骨。
沒有鑼鼓喧天、彩旗飄舞的“熱烈歡迎廣大知識青年來陝北插隊!”的歡迎場景。
也沒有拿著大喇叭的幹部,早早等候在站臺上吼:“去安塞插隊的知青同志,往這邊來!”
“喂喂喂,到延長下鄉的知青同志們,來我這裡集合了啊!”
沒有,什麼都沒有。
只有幾隻灰褐色的老鼠,順著冰涼的鐵軌,嘰嘰喳喳開溜...
只有最早下車的知青們,滿身疲憊的簇擁著、攙扶著往出站口那邊走。
失望的人不止熊英一個。
其中也有不少知青和熊英一樣,當他們邁出火車車廂門的那一刻,各自不由楞在當場:
咱們千里奔波,就這麼,沒聲沒響的,就...就到啦?
咋搞的和貴子進村一樣的:悄悄的來,敲鑼打鼓、嘰嘰喳喳的不要?
說好的,裹著白頭巾、敲響安塞腰鼓的陝北漢子呢?
那些穿著大紅棉襖、脆生生唱著“山丹丹那個花開喲,紅豔豔那個鮮”的陝北姑娘...
在哪呢?
這咋和電影裡的場景,不一樣呢?
見熊英和張海麗有點茫然。
“走吧。”
葉小川伸手,幫熊英扶著她背上的大包袱,“下鄉的知青裡面,我們已經屬於第N批次了...別人哪還有多大的心勁,組織人力物力過來歡迎我們?”
“這...”
熊英有點迷惑,“我看畫報上面,都是那種敲鑼打鼓,歡天喜地歡迎知青到來的場面啊。”
“因為那種情況少,所以才能上畫報...要是普遍現象,那就不具備宣傳價值不是?”
葉小川一隻手扶包袱,一隻手提著網兜,跟隨著人流往出站口走,“放棄你以前的固有認知吧!
接下來出乎你意料的事情...多的是,你最好得有心理準備。”
這位熊英姑娘,雖說長得很魁梧,但她沒什麼心機,簡直單純的像一張白紙。
而前世身為農業週刊雜誌主編的葉小川,自然知道一些,現在別人還不知道的東西。
其實知青下鄉,到了後期...那真是一言難盡,說不完箇中曲折。
葉小川考慮到熊英這人不錯,加上張海麗也單純。
為了避免她們以後深入瞭解到了,插隊生活的艱難困苦,以及生產隊社員,對知青們的真實看法之後。
從而造成張海麗,和熊英她們的心理落差太大,所以葉小川才隱晦的提醒她們一下下。
到出站口驗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