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則則是《三國志·蜀志·王平傳》的記載,在這裡面,有著“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這樣和第三則類似的記載。
由於,一本史書幾種記載,這麼一來,整個事件就顯得模糊不清了起來。
有人嘗試將這些內容結合起來,也就形成了新的觀點。很可能,馬謖自知重罪難逃,於是在得知了不利的訊息之後慌亂的選擇了逃跑。
不過,運氣似乎不好,沒過多久又被抓到了,接著就關了起來。
自然,馬謖其實身體也不好,兵敗之後又下了驚嚇。所以最終在獄中還沒等到行刑就這麼一命嗚呼了。
這麼看,似乎按原本的情況,馬謖其實很可能會被從輕處理的。
畢竟,從某方面說諸葛亮確實是個任人唯親的人,所以對於馬謖這個唯一可以作為繼任者來培養的人自然就是非常優待的。
而且,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很明顯,聰明人不會在一個地方不斷的摔跟頭。
但是,讓諸葛亮錯愕的則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候,馬謖選擇了完全不承擔責任的逃亡。
自然,這樣的行為就進一步寒了諸葛亮的心,諸葛亮甚至都會由於這事情而懷疑人生。
因為,諸葛亮本意是要培養一個能繼承自己的意志,擔得起天下的人。
而馬謖這樣狗急跳牆的逃亡行為就完全的背離了諸葛亮的本意。
畢竟,在當時的情況下,劉禪沒有培養好已經夠難受了,而更加難以接受的則是自己辛辛苦苦選擇的繼任者也是這樣一個關鍵時刻醜態盡出的樣子。
於是,盛怒之下自然就只能給馬謖判死刑了,畢竟馬謖這麼一逃亡,簡直將諸葛亮的臉丟盡了。
接著,好不容易抓起來之後自然就準備不留情面的行刑了,畢竟,哀莫大於心死。這個時候,馬謖必死無疑。
不過,身體脆弱的馬謖最終沒能等到行刑。
自然,聽到馬謖在獄中死之後,諸葛亮則還是會感覺到無比的痛苦。
畢竟,諸葛亮正是因為重用了馬謖才導致了北伐中最有希望的一次戰爭的失利。
而正是因為諸葛亮沒有看清楚馬謖的為人,所以最終才導致蜀國又一次喪失了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
抱著馬謖的遺體,諸葛亮只會不斷的罵自己,為什麼沒有將馬謖安排在合適的位置,為什麼沒有早早的發現馬謖的缺點。
但是,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蜀國的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決斷,短期確實是井井有條,但是,長期來看,不出問題必然是不可能的。
這麼一來,思考了再三之後,諸葛亮自然也就明白了,以後這軍政大權必然要分開。
畢竟,隨著自己越來越老,也無力以一人之力去全速運轉這龐大的國家軍政機構了。
於是,最終思索再三之後,諸葛亮最終決定將政治上的事情悉數交付給了蔣琬,並開始細心的培養姜維的軍事才能。
畢竟,這麼一來自己的壓力也小些。。
但是,似乎已經晚了,蜀國錯過了在魏國經濟未恢復的時期西出長安的機會。因為,魏國隨著曹叡的一系列改革,軍事實力和將軍文化水平已然一日千里,留給蜀國的時間已然不多了。
畢竟,面對人口上這數量級的差距,即使擁有再精妙的軍事計策也難以做到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