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邦都開口了,其他人也沒法再阻止。
劉躍本來可以把簡單理論提供給研究炮彈的單位進行研究,以此提升炮兵的射程,不需要多少成本就可以解決。
而部隊給他們2186廠的訂單,他自然清楚是怎麼回事。
在北邊,蘇聯人陳兵百萬,裝甲叢集,戰機先進數千架……
跟蘇聯,PLA是沒法比的。
坦克國內裝備數量不過萬,數量少,效能還不先進。
所以,炮兵才是最強的。
可目前PLA的炮兵部隊,主力裝備是591式130毫米加農榴彈炮,最大射程27公里;口徑更大的66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哪怕口徑更大,卻因為是採用60式122毫米加農炮炮架,僅僅簡單更換了炮管,為了後勤維護方便,又跟591式加農炮有60%的零部件通用,結果口徑最大的152炮,最大射程反而只有17.4公里。
還不如60式122毫米加農炮,雖然口徑小了不少,60式122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也有24公里!
各國大炮的射程都在增加,大炮不夠不著的,火箭炮來彌補,反正火箭炮也是炮。
國內工業基礎薄弱,在除了保證和平的蘑菇彈跟送蘑菇彈到敵人家這種威懾性的東風外,戰機落後,坦克落後,軍艦更是落後……
連大炮,都落後……
然後,瘋狂的兔子,在大炮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最終,PLA炮兵成為世界第一。
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炮兵發展在國內這麼重要,劉躍聽過很多說法。
有人說,列強用大炮轟開中國國門,帶來百年屈辱後,種花家就對大炮有了偏執的喜愛……
有人說,在紅軍時期,部隊只有輕火力,裝配落後,從紅軍時期走過來的將軍們,在紅軍時期,就咬牙說道,以後咱們以後強大了,一定要生產更多大炮……
也有人說,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的重炮、火箭炮讓裝備大炮不多的志願軍指揮官們覺得,大炮才是火力,等國家強大了,一定要比裝備比美帝還先進,還威猛的大炮……
更有人說,是因為鐵軍宰相俾斯麥說過,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不管怎麼說,到後來,PLA炮兵絕對是世界最強大的。
即使高科技裝備不斷投入戰爭,炮兵依然強大,無論是威力,還是精度,以及射程都是世界一流。
劉躍比誰都清楚,其實只有一個原因——便宜!
勤儉習慣了的PLA,可不願意遇到敵人一個碉堡就呼叫空中支援。
在演習中,只要遇到火力堡壘,直接讓直升機空投幾門大炮,幾發炮彈輕鬆就解決了。
多省錢啊!
劉躍腦海中很快就閃現過了這些,快速回過神來,直接說道:“首長,其實火箭炮跟炮彈並沒本質區別,唯獨是在炮彈尾部裝加了發動機……發動機工作,快速向後噴出大量氣體,產生推力,讓火箭彈向目標飛去……”
劉躍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
見眾人也沒皺眉頭,能聽懂,才繼續說道:“利用燃料推進劑推動火箭彈達到目的地,在研究火箭彈在飛行過程空氣動力變化發現,火箭彈頭部在飛行過程中,空氣對彈頭產生的壓力沿著火箭彈外側滑過,如果不能快速在尾部匯合,尾部空氣就更稀薄……火箭彈工作效率越高,尾部的推力力就比空氣對彈頭的壓力大很多,從而提高飛行速度跟穩定性……”
劉躍說到這裡,再次停了一下。
因為有些人聽不懂!
他沒有說炮彈,而是說火箭彈,因為火箭彈跟導彈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更深入。
“繼續!”趙興邦示意劉躍繼續講吓去。
“整個飛行過程中,火箭彈頭部跟尾部會形成一個壓差阻力。壓差阻力越大,頭部氣流所形成的氣壓越高,尾部氣壓越低,這樣就會嚴重阻礙火箭彈射程……這跟炮彈是一樣的原理。炮彈出膛後,由於本身不產生推力,飛行過程跟空氣劇烈摩擦使得彈頭前端空氣壓力遠大於尾部壓力,這就會足部消耗炮彈的動能……最終導致炮彈在飛行途中逐步偏離目標,甚至因動能被消耗,最終在重力影響下向下墜落,形成一道拋物線……”
劉躍說的這些,都是基礎的東西。
這涉及到空氣動力學、物理學。
也不管其他人是否能聽明白,劉躍依然繼續:“所以,如果像火箭彈一樣,在炮彈底部增加一個能向後排氣的簡單結構,就能讓炮彈飛得更遠……當然,如果給炮彈加裝火箭發動機,以此產生反作用力來達到增程目的也是可以行的。”
劉躍把底凹增程跟火箭增程兩種未來炮彈增程的方式都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