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班子開會。
大理國內亂的訊息,早已報至開封。
只是這個年代傳訊緩慢,京城還未回應。
本來這也沒什麼,廣西備戰,只待上命下達,是出兵是觀望,執行便是。
但現在,大理太子親衛統領,持密書和印璽前來,痛訴權臣凌主,懇求大宋為其做主,並派兵援救被困在羅殿的段延慶。
這就遲疑不得了,畢竟救人如救火,等到京城下了命令,段延慶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而看著那密書,楊興面色變化。
經略安撫使是沿邊大將,統管軍民,作為鎮守邊境的最高長官,他心動了。
一來這種卑辭告求,很漲大宋的顏面,為藩國撥亂反正,也是上國之任,名正言順。
二來大理亂了,對於大宋確實有影響。
且不說大理馬和礦產之類的物資交易,大理國有八府、四郡、四鎮、三十七部,轄地其實不小,遠在交趾之上,如果換了一個不信佛的君王,勵精圖治,就可能對大宋產生威脅。
這不是危言聳聽,大理國現在的版圖在唐朝時是南詔,數次與大唐的軍隊交鋒,都取得了勝利,裡面雖然沒有女媧後人,卻也不容小覷。
誰又能保證,那叛臣楊義貞上位後,不會一改國內風氣,整合百族,成為又一個南詔?
其三嘛,則是軍功了。
在北宋,武將的日子已經夠難過的了,如果再完全不打仗,那他們又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別說武將,部分文官也希望打仗。
前面說了,武將開疆拓土獲得回報,不及文官考一個進士的好處大,這就是宋朝隱性的畸形規則,但文官開疆拓土呢?
自然是加官進爵,無限榮光。
楊興身為一路經略安撫使,在文官序列內,其實已經能排進最前面的五十人之列。
而民間將經略使,稱為經略相公,誇大是誇大了,他卻真的有野心,做一做宰相。
以他的資歷,熬到這一步已是進無可進,想要進入中樞,成為宰相,唯有建立軍功。
讓他去和西夏和大遼開戰,他是絕對不敢的,即便是那窮兇極惡的交趾,他都悚。
但大理嘛……
楊興望向沈起,沈起同樣主戰,回了眼神,心照不宣。
黃尚冷眼旁觀,暗暗搖頭。
他不通軍事,並不懂帶兵打仗,但他知道一個道理,主戰不代表正確。
比如當年韓琦和范仲淹對陣西夏李元昊時,韓琦主攻,范仲淹主守,那時主守不是害怕,是因為二月天寒,宋軍不習慣嚴寒天氣出戰。
可惜宋仁宗聽了韓琦的主攻建議,結果呢?
幾乎全軍覆沒!
堂堂大宋,被西夏小國打得大敗,最後靠范仲淹守住,李元昊再也無法深入,兩國才開始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