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山谷內出現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一幕。
準格爾部族的人,都陷入了悲歡離合的悽慘處境中,甚至都來不及悲傷,就在匆忙準備跑路的事情。之前作為勝利者的一切,都已經不復存在。
而其他部族的人,他們沒看到外面的情況,不過卻知道外面是來了明軍,看到準葛爾部族的人如此,都忘記了悲傷,一時好奇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肯定有人會說的,比如什麼“你們多好命,明國皇帝都肯為了救你們而放任我們走了”之類的話。雖然他們沒有外面的那些族人清楚,可他們卻知道一點,就是他們因為明國皇帝的原因而得救了。
明白了這點,他們當然就激動高興了。這個好訊息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多久,整個山谷裡的被抓牧民就都知道了,一個個喜極而泣,再看向要匆忙逃命的準葛爾部的人,看著他們是那樣的驚慌,不由得就份外感激大明皇帝。
大概一個時辰之後,約有一萬五千多的準葛爾部族的人,一人雙馬,或者三馬的,擁到了山谷谷口來,看到明軍主力就在十里之外紮營,帶著忐忑的心理,不顧他們族裡老弱的悲呼,在他們的大汗巴圖爾琿的帶領下,往西逃竄。
留守在這裡的這隊明軍見此,便先給山谷外面的牧民解綁。
每給一隊牧民解綁時,這些牧民都是激動地跪地感謝,然後就飛奔向山谷裡,去找他們的親人。幾乎所有的牧民都是如此,先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然後才去找他們的親人朋友。
準葛爾部逃竄的隆隆馬蹄聲,自然也傳到了明軍大營這邊。崇禎皇帝便帶著五千餘騎,緩緩地往山谷這邊而來。
當然,少不了會有明軍將士先趕到山谷這邊,分出人手去搜尋山谷,看是否有殘餘準葛爾部的存在,是否足夠安全等這些。
等崇禎皇帝到達山谷這邊的時候,山谷裡面的人已經得到訊息說大明皇帝過來了,就全都擁到山谷外面來。遠遠地看到大明皇帝的旗幟,就都跪了下去,一時之間,整個草原上就都是跪著的人。
男女老少,青壯婦女都有。他們的臉上,都是濃濃地感激之色,虔誠地跪伏在那裡,一如到來的崇禎皇帝,乃是他們的信仰一般。
陪同崇禎皇帝過來的洪承疇,掃視著眼前的一切,又不由得再次在心裡佩服崇禎皇帝。
西域人心,盡收於皇上之手!
要是隨後皇上真能再把準葛爾部給剿滅的話,那這西域之行就十全十美了!當然了,就算準葛爾部逃走,這個部族元氣大傷,也翻不起什麼波浪來了。
到了人海前面,崇禎皇帝看著這些救出來的牧民,當即大聲說道:“鄂齊爾圖卿領你們歸附大明,你們就是朕的子民。朕的子民,朕護之。至於傷害你們的準葛爾部,朕在兩日之後親領大軍追擊,定給你們討一個公道。”
不親自追都不行,畢竟準葛爾部那些頭目身上的竊聽種子,就只有崇禎皇帝一個人能接受到資訊。
他的話,自然有明軍將士翻譯過去。這些牧民聽了,都是山呼萬歲,以此回應皇帝的厚恩。
隨後,自然有明軍將士稟告準葛爾部老弱的事情,對此,崇禎皇帝自然不會有什麼憐憫,貶他們為奴隸。
安頓了這些牧民之後的次日,崇禎皇帝便下旨,設立天山省,省會是輪臺,任命洪承疇為天山省總督,掌軍政大權,擴建輪臺,留一萬五千來騎給洪承疇指揮,領這些牧民前往輪臺。
而崇禎皇帝自己則留在這裡,等到兩天時間一到,便領著三萬騎軍開始向西追擊。
雖然西域廣闊,還很少地標,但好在軍中本就有追蹤的好手,崇禎皇帝撒出去的甲級竊聽種子又多,還都是在準葛爾部的頭目身上,因此,不管準葛爾部怎麼逃,最終都沒有能逃脫,在逃到額爾齊斯河流域時,被崇禎皇帝所領大軍消滅。至此,準葛爾部除名!
崇禎二十二年九月十九日,崇禎皇帝領軍回到輪臺,讓洪承疇等人都大為驚訝。沒想到皇上這麼厲害,竟然這麼快就把準葛爾部給滅了。
那些牧民則更是驚為天人,要知道,給準葛爾部先逃兩天,還能在茫茫草原中這麼快追上並滅族,就算是長生天指引,估計也不會比這還要快了。
此時,關內經過哈密轉運過來的物資已經有一批到達輪臺了,崇禎皇帝在這裡也沒有多待,得趁著下雪道路難走之前回去。
臨走之前,他特意交代洪承疇。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