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朝,發行紙幣這個事情,是非常敏感的。
因為有大明寶鈔的先例。一開始,紙面價值一貫的大明寶鈔,就是可以換一貫的商品。可是,朱元璋農民出身,不懂這個,沒錢就發大明寶鈔,沒錢就印大明寶鈔,結果以他開國皇帝之尊,還是擋不住大明寶鈔的快速貶值!
這個事情,並不是行政命令能解決的。
用紙幣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從朱元璋之後的好多皇帝,還有他們的能臣,都想過挽救大明寶鈔。然而,不懂經濟的他們,最終是無奈地放棄了。等到了大明中後期,這大明寶鈔基本上就已經是廢了。
大明朝有過這麼一個事情,大明百姓對於紙幣自然是非常警惕的。
不過好在崇禎皇帝是用迂迴的路線,一開始只是銀票而已。這個銀票,是當前百姓都能接受的。等他們自發地把銀票當貨幣來買賣東西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具備了紙幣的功能。
經過這麼多年的信譽培養,至少朝廷發行的這個銀票,已經被大明百姓認可。
不過如今崇禎皇帝的這份旨意一出,引起的震動還是非常大的。一時之間,街頭巷尾,全都在說這個事情。
“老王,我準備去把銀票換回來,還是銀子來得踏實啊!”
“為什麼,銀子太不方便了吧!之前的時候,別人用一兩銀票都能買你一兩一錢銀子的東西,你都樂意,你還擔心這銀票會變得不值錢?”
“你不知道啊,我祖上就是被大明寶鈔給坑苦了,要不然,我那還用到處做買賣,就直接是個有錢公子爺了!”
“那倒也是,被大明寶鈔坑了的人,都不知道有多少。不過如今可不一樣,難道你還信不過皇上?”
“啊,不是這個意思,皇上英明神武,又愛民如子,我怎麼可能信不過,但是……但是……”
“別但是啊,你看,皇上在聖旨中都說了,這多印的銀票是必須要印的,要不然,銀票變得太值錢,就是什麼通貨緊縮,那樣會害了很多老百姓的!再者說了,那多印的銀票,是以來年國庫收入為抵押,難道你害怕皇上賴賬不成?”
“不不不,皇上怎麼可能會賴賬。不是……不是這個意思,皇上是肯定不會賴賬的!”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要去換銀子?要不這樣好了,你也別去銀行換了,我這裡有,正愁銀行那邊換銀票排隊,我們換得了!”
“呵呵,老王,回頭再說,回頭再說,我先回家再和娘子商量下。”
“……”
類似這樣的對話,就在京師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身上發生。
如果是崇禎皇帝穿越之前頒佈這種旨意,壓根就沒人會鳥,誰信!
就算是崇禎皇帝穿越之後,比如崇禎十二年,或者是十三年吧,崇禎皇帝已經取得了一些戰事勝利,提高了他的威望。可還是不足以會有這樣的對話。
如今的崇禎皇帝,那是光復了整個遼東,把禍害大明多年的建虜給剿滅了。國內流賊就更不用說,還有南澇北旱的防治救災,一心為民的施政,全都深深地改變了百姓對皇帝的看法。
加上朝廷一年比一年有錢,百姓也不擔心,朝廷國庫會發不出錢來。在聖旨出來之前,又剛好是還糧的事情,對於崇禎皇帝的信譽,加上了濃濃的一筆。
如此情況之下,在崇禎皇帝的基本盤,也就是京師之內,就算有人擔心,想要用銀票去換回銀子,也會被人說得改變主意。
因此,在旨意一出的三天內,第一天,用銀票換回銀子的人是有一些;可是,等到第二天的時候,拿銀子去換銀票的人反而更多了。
第三天的時候,局勢明朗,銀票這個事情,以前怎麼樣,現在就還是怎麼樣,全然沒有被皇上所說的,會多印一百萬兩銀票的事情給影響到。
這一天開始,京師的街頭巷尾,已經開始轉移話題,紛紛都在聊著,皇上為什麼知道那麼多,竟然連這錢貴錢賤對民生的影響都說得頭頭是道,真不知道皇上是怎麼想到的。最終,就只能歸結為天縱聖明,別人沒法比的那種!
在京師之外的其他地方,有一個規律,離京師越遠,崇禎皇帝這道聖旨的影響就越大。特別是大明西南一代,不怎麼見識過皇帝手段的地方,影響就更大。比如貴州、雲南等省,銀行的銀子甚至都出現了擠兌完的情況。沒辦法之下,只能從鄰近省份,或者以賦稅為抵押,等到銀子到了再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