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部族,還在滿清的北部,按照原本的歷史上,是要等到崇禎十六年二月才第三次北征索倫部,但在這個位面上,在多爾袞的建議下,提前有了這個事情。
對於多爾袞的這個建議,其他人都沒有意見。
事實上,代善在經歷過奪嫡之爭後,身體就越發地不如以前了,就彷彿在那件事情上,把他存下來的精力都消耗掉了。因此,這六王議政,基本上都是缺席,實在不能缺席的,也就在那打瞌睡。
沒有了代善坐鎮,多爾袞憑著他的能力和口才,欺負其餘幾個人,比如說豪格,阿濟格等人,那是綽綽有餘。也就嶽託偶爾會和他爭上一爭。但是,兩人是有輩分差距的,多爾袞又有多鐸相助,因此,雖然他沒有兵權,可就是能掌握主動。
北征索倫的事情,也就這麼定下來。甚至他還願意在這嚴寒的季節,親自領軍北上,由他去做這個事情。
對於遼東發生的這些事情,並沒有按照自己預料的劇情走,這讓崇禎皇帝有點遺憾。不過,也就是有點遺憾而已,威脅卻是談不上。
不要說皇太極已死這種情況,就算沒死,不也一樣打得建虜一日不如一日。更何況,如今建虜那六大親王中,多爾袞,阿濟格,代善都已經領了甲級竊聽種子,對於建虜的大部分決策什麼的,自己都能實時掌握。
這麼想著,崇禎皇帝便不再去想遼東事情,在年前的時候,趕到了京師,就該好好過年了。
這一次的御駕出京,崇禎皇帝事先是沒有說明的,要不然,就帶著一萬多軍隊,還要跨海去遼東,絕對有一大群人會死諫。
不過已經回來了,那就不用隱瞞。當即宣佈奴酋皇太極已死,並且廣為宣傳耿仲明和陳紹宗母親的事蹟。對於耿仲明的靈位入忠烈祠的事情,他親自交代,隆重舉行。而陳紹宗母親的事蹟,不但讓周皇后去接見,賞賜,給予很高的榮耀之外,還吩咐教坊司為陳紹宗母親編劇,搬上戲曲舞臺。
頓時,大明這個年節,最火熱的,就是這三件事了:崇禎皇帝氣死奴酋皇太極;耿仲明心懷大明,棄暗投明卻被兒子出賣,捨生取義;陳紹宗母親深明大義,教子有方,是為大明之楷模。
就這麼著,崇禎十五年就這麼過去,崇禎十六年來到了。
新年之始,崇禎皇帝除了向盧象升、洪承疇發出旨意,通知他們有關建虜內部的情況,對遼東腹地進行滲透之外,他主要的心思,便撲在了內政上。
自從他回京之後,最重視的,自然就是農業,也就是糧食方面的問題。經過翻閱奏章,崇禎皇帝發現了一個問題。
就是他雖然大力推廣番薯等高產作物,還興修水利等等措施,可是,糧食問題,始終得不到緩解。究其原因,他最終得出的原因,竟然還是經濟問題。
大明的農業,基本上都是農桑結合的。特別是大明那邊,這種情況就更為明顯。
一直以來,大明就存在桑爭稻田的問題,概因為種桑、種棉、養蠶、養羊和種植糧食作物相比,顯得更加有利可圖。特別是近些年來,朝廷大力保證糧食不缺的情況下,百姓就更願意去種植經濟作物。
而根據估算,種桑養蠶和種稻所需勞動力的比例,大概是100:5,這個資料,萬曆年間歸安人孫銓有過估算,如今崇禎年間也是差不多。這也就是說,大明的勞動力在發展經濟作物的時候,不但沒有從農田中解放出來,反而更多的人力去撲到了農事上面。
這麼做的後果,第一是原來的糧食產出大省,比如說湖廣熟,天下足,早已成為了過去式;甚至連太湖地區,也從糧食外運變成了需要從外省運入了。如此一來,耕地不足,勞力不足,畜力不足,肥力不足,以及肉食不足等等弊端,也就都出現了。
崇禎皇帝看著這份結論,很是頭疼。在他的想象中,是要把勞動力從農業中釋放出來,從事工商業,從事其他行業,從而讓大明走上工業化的道路。然而,如今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如果用暴力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很可能就會變成臭名昭著的圈地運動。對此,崇禎皇帝是不想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依靠經濟手段來調劑了。
基於這個想法,崇禎皇帝便又開始調閱大明兩京十三省對於貸款辦國有企業的情況。還真別說,江南那邊的國有企業,也是把目光瞄準了絲綢棉絲之類的生意。
對此,崇禎皇帝是贊同的,並進行鼓勵擴大生產,並改進生產工具等等方式,從而讓絲綢棉絲之類出現供大於求的想象,價值降下去的話,自然也能減少大明百姓去主動從事這方面的積極性。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一個長期過程的。
另外,崇禎皇帝視察了宋應星一直在搞的廠子之後,覺得時機已經成熟,便決定進行展示,然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大規模生產這個最基礎,也是最廣泛的東西。
這一日,崇禎皇帝特意為此召開大朝會。
雖然還是二月的天氣,寒風吹著好冷。可此次朝議的內容,崇禎皇帝已經稍微透露過。因此,百官雖然挨凍,可都是一個個精神亢奮,都在想著,皇上所說得東西到底是什麼,很賺錢?有多賺錢?很有用?有多有用?
任何人,對於這樣的事情,那都絕對是很好奇,很感興趣的。
因此,當崇禎皇帝駕臨,見禮之後,首輔薛國觀就代表百官問出了他們的心聲。
崇禎皇帝聽了,微微一笑,只是衝身邊的輪值太監王承恩擺了擺手示意了下。